越地

更新时间:2024-08-26 09:09

越地,即百越之地。广义上是指中国古代百越部落所居住的地方,由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汉族南部地区及广西越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组成。狭义指绍兴地区,古代越国首都,唐代越州大都督,所以称绍兴为越地。

古代越地

【1】越地,广义是指中国古代百越部落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越即粤,粤、越通用。先秦古籍中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族群常统称之为“越”,文献上也称之为百越诸越。泛指分布于今苏、浙、鄂、湘、徽、赣、闽、粤、桂、琼的部族,包括汉族系的“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广东一带)、“西瓯”(广西一带)、“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因部落众多,故称之“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后来“越”和“粤”区分,越指浙江,粤指广东,正如绍兴越剧与广东粤剧

江南地区被称为“吴越”,吴越只是古代的国别,并非民族共同体。具体来说,它指春秋时建立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句吴于越二国。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硬陶、土墩墓以及好勇尚武、淫祀断发文身,尤其是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战国策·赵策》中记有:“黑齿雕题,鳗冠林缝,大吴之国也。”《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之苗裔,而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而“粤”则特指当时岭南地区(两广,海南)。 至明清时代,“粤”仍泛指两广,如徐霞客之游记即将广东称为粤东,广西为粤西。南明位于广西桂林靖江王,自称“就藩于粤西烟瘴之地”(顾诚南明史》),而太平天国运动则“起于粤西”。

【2】越地,指绍兴地区,为古代越国首都,晋唐越州大都督,所以称绍兴为越地。另钱塘江以南的上八府,是越地的延伸,均属唐宋浙江东道

【3】民国之后,“粤”之含义收窄为特指“广东省”,现代提到“粤”,除了粤语外,一般不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计算在内。越南古代的时候是南越国的一部分,而国际上的越则指越南。

现代越地

越州

唐柳宗元《故邕管经略招讨等使朝散大夫持节都督邕州诸军事守邕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

公讳某,字某,实惟文皇帝之元孙。别子曰承乾,为皇太子,继别曰象,赠越州大都督。

越州,会稽。越州大都督。今为浙东观察使理所。

管州七:越州,婺州衢州处州温州台州明州

管县七:会稽,山阴,诸暨,於姚,萧山,上虞,剡。

会稽县,望,郭下。山阴,越之前故灵文(国)〔园〕也。秦立以为会稽山阴。汉初为都尉。隋平陈,改山阴为会稽县,皇朝因之。吴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会计修国之道,因以会计名山,仍为地号。”山阴县,秦旧地,隋改为会稽。垂拱二年,又割会稽西界别置山阴,大历二年刺史薛兼训奏省山阴并会稽。

七年,刺史刘少游又奏置,今复并入会稽。宋略云:“会稽山阴,编户三万,号为天下繁剧。

重山,大夫种葬处。

会稽山,在州东南二十里。

兰亭山,在州西南一十一里。

大海,在州东四十里。

镜湖,后汉永和五年太守马臻创立,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是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顷。

山阴县,望。同会稽。

诸暨县,望。东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秦到也,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越王允常所居。

余姚县,紧,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旧县。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隋平陈废。武德四年复立,仍置姚州,七年废州。

四明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大海,在县北三十里。

萧山县,紧。东北至州一百里。本曰余暨,吴王弟夫?邑。吴大帝改曰萧山,以县西一里萧山为名。

浙江,在县西二十五里。

浦阳江,在县南一十五里。

上虞县,上。西至州九十六里。故城西枕上虞江。隋平陈废,贞元元年刺史王密复奏置。

上虞江,在今县西二十八里。

剡县,望。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汉旧县,故城在今县理西南一十二里,吴贺齐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于李子通。武德中以县为嵊州,六年废州,县依旧。

天姥山,在县南八十里。

剡溪,出县西南,北流人上虞县界为上虞江。

南越

又称为两粤两广,即广东广西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是约前204年至前112年与前111年之交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前196年,赵佗向西汉皇帝刘邦称臣,南越国成为西汉的一个“外臣”。约前183年,南越国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其后,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前179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西汉皇帝汉文帝称臣。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西汉对峙。前112年,西汉君主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前112年与111年之交时将南越国灭亡。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越南:越南(安南)北部在秦朝唐朝广州所管辖 。

今越南

越南文:Việt Nam Cộng Hòa,喃字:越南共和,1955年1975年),偶尔亦俗称作“越南南方共和国”、“越南民国”或是“南越”,是由吴廷琰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由早前的越南国政府改组而来。1975年,该国被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和当地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即“越南共产党”)所灭,其原政府遂逃离西贡。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之后建立南越南共和国临时政府并改西贡为胡志明市1976年,在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下,南越南共和国与之合并,统一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即后来的越南劳动党)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宣布独立,并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法国及越南反共人士则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建立“越南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根据日内瓦会议(1954)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胡志明统治,南越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进行公民投票,废除保大皇帝,建立“越南共和国”(即“南越”)。

百越

先秦古籍中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部落常统称之为“越”,文献上也称之为百越诸越。泛指分布于今苏、浙、鄂、湘、徽、赣、闽、粤、桂、琼的部族,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广东一带)、“西瓯”(广西一带)、“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因部落众多,故称之“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古代“粤”、“越”两字通用,故也有“百粤”、“诸越”的说法。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部的先民为“人”。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雒越等,是该地的原住民,属蒙古人种东亚支。这个“南越”是古人对南方人的总称,亦称百越、百粤。古越族不是民族,是古代南方各部的泛称。

吴越只是古代的国别,并非民族共同体。具体来说,它指春秋时建立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句吴于越二国。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楫、农耕、印纹硬陶、土墩墓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断发文身,尤其是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战国策·赵策》中记有:“黑齿雕题,鳗冠林缝,大吴之国也。”《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汉书·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但却对断发文身之俗增加了功能解释。《淮南子·泰族训》对文身的解说是“剂肌肤,馋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另外,《说苑》、《墨子》、《韩非子》、《礼记》等书中都有类似习俗的记载,可见断发文身确实是吴越民系(江浙民系)的鲜明标志。

南越部落是百越的一支,是先秦古籍中对广东一带原住族群的统称。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部落,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随着中原人的南迁,原住的南越部落与中原人长期杂居,多数原住居民逐渐与中原人演化为今天的汉族。其馀的则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遂渐演化为瑶族壮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居于广西山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