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仁冰

更新时间:2024-01-30 17:03

谢仁冰(1883~1952)江苏武进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与王绍鏊、陈巳生、张纪元等人在家中秘密集会,商谈抗日救国之道,并组织“二酉社”,团结进步人士进行抗日运动。抗战胜利后,介绍马叙伦与王绍鏊相识,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马叙伦、王绍鏊等人转移香港后,上海的会务由谢仁冰主持。离任上海市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民进第三届中央理事会理事,民进上海市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会主任理事等。

人物生平

谢仁冰,江苏武进人,中国杰出外交家章汉夫(谢启泰)的父亲。

谢仁冰自幼聪明过人,14岁应童子试中秀才,后又中举人。早年在教会学校震旦公学读书时,即向往民族革命。

清宣统二年(1910年),谢在马相伯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压迫学生,率众脱离震旦公学转学北京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攻读英国文学。

毕业后,1913年起在北京教育部任科员、佥事、司长等职。在这期间,谢曾与鲁迅共事。鲁迅当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佥事”(相当于科长),两家有来往。

谢仁冰还先后在清华学校、北京大学、政法专门学校、北京师范学校、中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教授外文。1923年,谢仁冰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万国教育会议。谢仁冰博学多才,工作经常变动,他都能胜任。在北京,他还担任过《唯一日报》的主笔、交通部资议等职。

辛亥革命时,谢仁冰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放弃到清政府驻外机构去工作的机会。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了沦陷区,他把家属安置在四川,自己留在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联系,为革命奔走。上海工商界进步民主人士王绍鏊、陈巳生、刘树梅、张纪元等经常在谢家中秘密聚会,商谈抗日救国之道。

1944年,谢仁冰与王绍鏊、曹鸿翥、冯少山等组织“二酉社”,团结进步人士,进行抗日反蒋工作。

抗战胜利后,谢介绍上海文化界代表马叙伦与王绍鏊相识,于是,上海的文化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爱国民主力量,和工商界的爱国民主力量得到了结合并开始协同作战。双方首次聚会在北京西路的广和居楼上。马叙伦方面有郑振铎、傅雷、唐弢等,王绍鏊方面有谢仁冰、林双达、张纪元等。以后范围逐渐扩大,许广平、周建人、赵朴初、徐伯昕、柯灵、梅达君、李平心、曹鸿考、刘哲民、冯少山等先后加入,地点也从广和居移到八仙桥青年会礼堂。他们不仅一起座谈时局,而且开始携手联合战斗。他们利用《周报》、《民主》、《文汇报》等阵地,联合发表文章,申明共同的政治主张。在以《民主》编者名义发表的《我们的主张和态度》一文中,他们大声疾呼“和平奋斗救中国”,并提出实现民主政治、制止内战、压抑物价、惩处汉奸等五项政治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5年12月中旬,马歇尔来沪,马叙伦、王绍鏊、谢仁冰以及文化界其他爱国知名人士共61人联合发表《给美国人民的公开信》,呼吁美国人民反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希望他们“给我们以高尚的同情和援助,让我们制止内战,实现民主政治,克服目前的危急的难关”。

为长期共同战斗,他们决定成立一个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取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爱麦虞限路(今绍兴路)中国科学社正式宣告成立,谢仁冰任常务理事。1946年“下关事件”后,马叙伦、王绍鏊等被迫离沪,上海会务由谢仁冰主持。1948年1月,谢由陈叔通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直至1952年,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协理、编辑、襄理、经理兼代编审部部长、总管理处经理等。上海解放前夕,谢接受党的指示,尽力保护商务印书馆的财产,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得以完整接管。

解放后

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署委员,上海市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民进第三届中央理事会理事,民进上海市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会主任理事。

1952年1月27日(正月初一),谢仁冰作为上海书业同业公会主任在该公会做“五反”动员报告时,突发脑溢血去世。上海市长陈毅参加了谢仁冰的追悼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