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

更新时间:2023-10-04 17:22

西方美学,从古希腊罗马,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欧美,西方美学源远流长,影响遍及全世界,近现代中国美学也受到它的影响。

流派简介

古希腊罗马美学 在古代希腊,神话、建筑、雕塑、诗歌、戏剧等各门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为美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美学是对艺术与审美活动进行哲学思辨的产物。希腊美学思想最早由一批哲学家提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苏格拉底美学,最主要的代表有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受到音乐中弦的长度与声音之间关系的启发,认为事物间质的差别依赖于并可最终归结到数的比例关系,提出了“和谐”的观点。此外,赫拉克利特强调和谐是由不同的质之间的对立构成的,而这种质不能归结为数。德谟克利特关于人摹拟动物的观点,成为摹仿说的萌芽。希腊美学的第二阶段,文化中心转移到了雅典,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成为这个时期美学的代表。早期希腊美学中的“和谐”观所代表的形式美和摹仿说所代表的艺术观,为柏拉图所继承。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种种当时流行的美的观点提出了责难,但在《斐里布》篇中,他从度、比例、对称这些复杂的东西和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秩序、纯粹的音调和色彩等形式方面来寻找美。他重视使用无生命的媒介来摹仿人与物,认为媒介不是作为自身而存在,而是作为另一人或物的再现而存在,这是最早的符号思想。他对摹仿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摹仿是在制造幻觉,他提出了三张床理论,即理念的床、现实的床和画家的床,画家的床是现实的床的摹仿,而现实的床是理念的床的摹仿,因此画家的床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关于形式美的理想和摹仿的论述,成为后来西方美学的核心论题。除此之外,他的艺术的道德主义原则和灵感说,对后世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体现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对柏拉图的回答与发展。亚氏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①从形式理论发展出有机整体的理论。他在对悲剧的论述中,用一个生物作比喻,认为悲剧必须整齐划一,有头、有中间、有尾,各部分的安排见出大小比例和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②对摹仿的回答。他认为诗是按照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来描述的,比历史更富哲学性,这就否定了真实性在摹仿过程中递减的思想。③悲剧快感的根源。他认为,摹仿的快感不仅仅是来自所摹仿的对象,而是由于摹仿本身。如最讨人嫌的动物或死尸的外形,本身是我们所不喜欢看的,在精心绘成图画以后,却能使我们看了就产生快感。由于在认知过程中有了一个“这就是他”或“这就是那个”的领悟和推断过程,智力得到了运用。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中的美的对象,而且可以摹仿一切对象。他还进一步提出悲剧可以通过“哀怜”和“恐惧”的宣泄而达到“净化”,从而达到心理的平静和健康。在亚里士多德以后,进入了希腊化时期。在大约3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斯多阿学派和伊壁鸠鲁派等几个重要的派别。斯多阿派重视用善来解说美,强调人能够达到神性。他们还发展了柏拉图关于美是由复杂的因素组合的一面,认为美是和谐、平衡与对称。伊壁鸠鲁派反对柏拉图只重视智慧之美,强调视听的感觉,认为美是达到愉快的手段。罗马时代,思想文化基本承袭了希腊的传统。艺术上,除了建筑以外,其他各门艺术与希腊都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一时期的重要美学著作有贺拉斯的《诗艺》,书中提到的“诗画一律”和“寓教于乐”对后世影响深远。还有假托为朗吉努斯写的《论崇高》一文,强调重大的主题与强烈的情感。在哲学美学上,罗马时期最重要的美学家是普罗提诺,他的思想是柏拉图与许多东方思想,特别是基督教思想结合的产物。他认为形式美并不等于复杂事物间的“对称”,复杂事物可以是不美的,而单纯的事物可以是美的。他不同意柏拉图的三张床理论,认为艺术可以直接反映精神,菲狄亚斯雕刻宙斯的像不是按照他所见到的样子来雕刻的,而是按照“宙斯愿意向我们显现出的样子”塑造的。在可见的世界背后,有着一个终极现实,这同时也是绝对的美。世间一切都在分享着它的美。像万物承受太阳照耀一样,只是由于离太阳的远近不同,所受到的光的强弱程度就不同。这时,摹仿说被淡化,艺术追求精神性。中世纪美学 中世纪美学的研究一般从基督教美学的兴起开始,追溯到《圣经》文本中的思想,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组织和思想的发展等。因此,早期基督教美学与希腊罗马美学,特别是罗马美学具有时间上的重叠、观点上相互影响的关系。《圣经·旧约》的记载显示,上帝是通过言词来创造世界的,世界成了“言词–思想”,亦即上帝的神性的象征;上帝看到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曾经评价说这是“好的”或“美的”,这成了世界之美的证明;而《圣经·出埃及记》中有关反对偶像崇拜的记载,对造型艺术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圣经·新约》中的道成肉身,即神化身于具有肉身的基督来拯救人类的记载,成为世界是神灵居住所的根据。中世纪的美学分为东正教的美学与天主教的美学。东正教美学的重要人物有圣·巴塞尔,他致力于调和美是复杂因素组合与美是单纯两种相对的美学思想。巴塞尔还将美与目的联系起来,认为上帝说世界美,不是由于世界使上帝感官愉悦,而是因为世界符合作为造物主的上帝的目的。在他之后,生活于5世纪的伪狄奥尼修斯则发展了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美学,完成了从上帝的创造美到上帝本身美的思想过渡,认为世界之美是上帝之美的流溢。西罗马帝国学者奥古斯丁认为美在于和谐、秩序和统一,但是,他努力调和毕达哥拉斯关于和谐在于数(或纯粹的量)与斯多阿学派和西塞罗关于和谐在不同质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他还将美与合适之间的区别作了清晰的阐述,说明前者是各部分间的关系,而后者是一物与整体以及此物的使用目的之间的关系。中世纪美学在托马斯·阿奎那那里发展到了顶峰。阿奎那改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论证神学理论。他的美学更强调尘世美,他认为美具有比例、明晰、完整性这三种特征,美与善从根本上是统一的,但逻辑上有区别,美与认识有关,而善与满足愿望有关。

启示

中世纪美学是从古代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对于后世以至现代西方美学,在几个方面提供启示:①对于《圣经》的解释给现代解释学提供了理论资源;②关于语词与世界、道与肉身之间关系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向现代美学提出了新的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 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到16世纪达到高潮。“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再生和觉醒,指再生古典文化。这种恢复古代传统的运动,实际上起到了使西方走出中世纪的作用。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主要是重举新柏拉图主义的旗帜,反对托马斯·阿奎那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重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有M.费舍努关于静观的理论;G.布鲁诺带有泛神论色彩的“分有神性”思想。在这一时期,艺术理论上最重要的人物是L.B.阿尔贝蒂,他把绘画看作一扇窗户,画眼睛可见的东西,不再强调更高的象征意义。这种思想为近代西方的绘画思想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还有达·芬奇。他把绘画与自然哲学相联系以提高艺术的地位,而阿尔贝蒂则重视艺术与人文主义的联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突出地表现为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研究和注释。近代法国美学 在法国R.笛卡儿的理性主义思想为N.布瓦洛的古典主义诗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诗学追求理性、趣味优雅、明白易懂。布瓦洛认为,诗的美来自理性,诗要摹仿“自然”,而以规则为手段。他所说的“自然”是一种代表性,即人性的基本类型,规则即指“三一律”等一些形式上的规定。在18世纪,C.巴特第一个试图用摹仿来为美的艺术作定义,从而成为建立现代艺术体系最早的尝试者。M.de蒙田和伏尔泰都没有建立系统的美学原理,但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着许多对艺术审美和趣味的具体论述。J.-J.卢梭将文化与社会对立起来,对艺术作了尖锐的抨击。与这些人物相比,D.狄德罗为他的《百科全书》写过一篇关于“美”的词条,用“多样的统一”来为美下定义。他强调美在关系,并提出存在着3种关系:①物与物间的关系;②物之部分与物之整体的关系;③作为对象的物与主体间的关系。近代英国美学 与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相对,经验主义在英国得到了发展。经验主义美学将经验事实当作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种美学突出体现在3个方面:①想象。F.培根提出,历史需要记忆,诗需要想象,哲学需要理性。T.霍布斯区分两种想象,第一种是“退化着的感觉”,第二种是组合想象。J.洛克区分“巧智”与“判断”:“巧智”是一种迅速而多样的结合,从而组成令人愉快的图像,而“判断”是在对象中进行区别。这种思想成为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先声。②趣味。夏夫兹博里伯爵的理性主义哲学提出的“内在的眼睛”概念,对经验主义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观点被F.哈奇森所接受,发展成一种“内在感官”的思想。③审美性质。从经验出发,进行审美性质的描述。W.荷加斯要寻找“美的线条”,认为视觉的美,包括实体和形状都可以归结为线条。线条的美必须具有6个特征:合适、多样、整一、单纯、错综、量或尺寸,并最终将波状线称为美的线条,将蛇形线称为有吸引力的线条。E.伯克则将美与崇高对立起来,认为小的、光滑的、各部分见出变化而不露棱角等特征是美的,崇高则与之相反。近代德国美学 德国美学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从理性主义经唯心主义,再到唯意志论的发展。理性主义美学以A.G.鲍姆嘉通为代表。他从C.沃尔夫那里接受了“完善”的概念,发展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的思想。他提出“美学”这个词,要求建立以此为名称的一门独立学科,这对美学在学科划分中地位的形成,以至大学教席的设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艺术研究方面,G.E.莱辛通过对希腊化时期的雕像《拉奥孔》的评述,区分了画与诗,在美学上具有强化媒介意识,分辨“美”与“表现”的意义。I.康德在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康德的美学集中体现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书中讨论了美的4个契机,说明美是无利害、普遍、主观而必然的,从而确立了纯粹美的概念。康德对美的概念作出一系列的补充。①他引入“依存美”的概念,说明一种不纯粹的,不脱离目的的“美”存在的可能性。②他对18世纪美学的流行论题“崇高”作了分析。认为崇高并不直接表现为快感,而是由痛感转变为快感。③他把艺术看作是有意图的制作,必须以关于事物的概念为基础,不可能是纯粹美。④在美学中引入形而上学与道德的意义,说明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之后,在艺术思想上具有影响的有J.G.von赫德尔、J.W.von歌德、F.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等。在哲学美学上,下面几个人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J.C.F.von席勒致力于论证感性与理性间和谐,发展出游戏冲动与“活的形象”的思想,G.W.F.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显现的是自身矛盾运动,产生出象征的、古典的和浪漫的三种艺术类型和阶段,自然美是由于理念“灌注生气”,艺术最终被哲学所取代。这隐含了一种艺术可能会终结的思想。在黑格尔之后,德国美学对后代产生重要影响的有A.叔本华和F.尼采。叔本华认为,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逃避意欲的暴虐统治和存在的悲惨状况的手段,而逃避的方法是去观照对象的柏拉图式的理念。尼采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正好相反,肯定生活欲望的追求,认为艺术是激发欲望,对存在肯定、祝福和神化。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席卷欧洲的文学艺术潮流中最为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重视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特质,如重视自然美,对奇特的人物、风俗和场景的欣赏。这时,艺术在本质上被看成是一种自我表现,批评家们逐渐关注艺术家的真诚性,传记的细节和内在的精神生活。浪漫主义艺术家与社会常常处于对抗的地位,他们或者成为社会的批判者,或者成为社会的躲避者。从浪漫主义的潮流中发展出一派唯美主义者,这些人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虽然是少数,但在美学史上,他们与近代以来从艺术自律到纯艺术的潮流有着逻辑上的联系,受到广泛的注意。现实主义作为文学与艺术的类型,部分来自浪漫主义,部分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抗。它的发生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西方美学 可以大致概括为三个大的转向,即世纪初的心理学转向、世纪中叶的语言学转向和世纪末的文化学转向。心理学转向 20世纪初,西方美学具有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取得压倒优势的特征。形而上学的消退,表现为统治着美学的19世纪的一些大的哲学体系,在美学界不再具有统治地位。B.克罗齐和G.桑塔雅那两人标志着20世纪美学的开端。克罗齐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框架中讨论审美现象,创造了一个使人耳目一新的简明公式:“直觉=表现”。桑塔雅那对“美”和“表现”这两大美学现象寻求心理学的解释,提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这些观点,都对美学的心理学转向起了推动作用。在心理学界,更有影响的是E.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和T.利普斯的“移情说”等一些运用内省心理学的方法构建起来的美学流派。在这一时期,人们试图将科学心理学的一些最新成果运用到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去,突出地体现在以S.弗洛伊德和C.G.荣格等人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美学,和以R.爱因汉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美学之中。语言学转向 表现在美学和文学艺术批评的许多流派之中。这种转向,可以追溯到世纪之初F.de索绪尔关于语言与思想关系的论述、C.S.皮尔士的符号学、E.卡西雷尔的符号论,特别是L.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在文学与艺术批评中,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有英美新批评,S.K.朗格的情感符号思想等。但是,在美学界,从世纪中叶起,在西方大学里占据着统治地位的还是“分析美学”。受维特根斯坦的启发,M.维兹和W.肯尼克放弃对艺术的共同本质的追求,认为艺术间所存在的是“家族类似”,而K.吕德金则注意到维特根斯坦将艺术与语言一道,比喻为人体的姿态。分析美学更重要的关注点,却是一些艺术批评中的所使用的术语。这主要包括,什么是艺术、艺术作品、艺术界,什么是表现、再现、意图,什么是接受、阐释、意义、隐喻、象征。分析美学家们对美学的定义是:美学是批评的批评,或者说是元批评。经过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对这些概念和术语的哲学分析取得很大的进展。比较突出的有M.比厄斯利、J.狄基、A.丹多、R.沃尔海姆等。这种转向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将艺术与审美分开,将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又将这种哲学规定为是间接性的,只研究艺术批评中所使用的概念和术语。文化学转向 根源于在20世纪中叶或者更早时期出现的一些思潮和流派,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法国艺术社会学、英国的文化研究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等。在20世纪末,由于对分析美学的不满情绪的增长,这些流派在美学中取得越来越强烈的影响。促使美学发生文化学转向的更为重要的原因为:①在艺术上,随着机器复制、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革命,全球化文化市场的形成,艺术的性质和存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有人提出艺术终结的理论;②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市场的作用,使得工业生产竞争方向从实用功能转向了审美功能;③在批评模式上,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挑战传统的审美批评。这些挑战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美学的命运。美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努力克服分析美学的间接性,回到艺术与生活之中。西方美学在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正在被不同文化间对话的局面所代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