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

更新时间:2022-11-26 13:01

目标导向(object orientated),研究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的一种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有了动机就要寻找和选择目标,目标导向行为乃是寻求达到目标的过程。由强烈动机而产生的行为由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为 (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两方面构成。这种理论强调,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进入目标行为,都必须通过目标导向行为。为了使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的办法是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积极性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简介

目标导向理论研究的是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人们要实现目标,要有两种行为存在于这种过程之中,一种是目标导向行为,一种是目标行为。目标导向行为就是,行为不是直接去完成目标,而是引导行为去完成目标。因此,目标导向行为越短越好,因为越是接近目标,需要强度就越大;如果长了,会减弱对目标的渴求实现的强度,容易产生消极作用。目标、动机、行为三者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目标导向行为

人类行为类型之一,为达成既定目标而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有意识行为。它是在行为主体对行为目标已有深刻明确认识,并形成高强度达成目标动机。具有能够达成目标自信心的前提下出现的。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行为方向稳定,达成目标的努力持续不断。促成目标导向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行为主体的意志品质,对达成目标的坚定信念,行为目标的吸引力,行为主体的素质与能力,为达成目标而愿付出一切代价的决心以及相应的行为环境等。

目标导向模型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之一,又叫“通路—目标模型”,为领导有效性理论之一。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R. J.豪斯于1971年提出。其根本点是要根据工作的程序化和非程序化来决定领导方式。

主要内容有:管理行为只有被职工认为能得到目前和将来的需要满足时,职工才会接受。领导者要认识到职工存在着工作目标需要,并应设法激起这种需要。要使实现工作目标后的报酬对职工具有诱惑力,以提高职工的激励力。而且要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通过一定途径获得这种报酬。当工作任务模糊不清,职工无所适从时,要帮助把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和安排,以增加实现工作目标的期望机率。而当工作内容已经明确或进行的都是例行性工作,则需要对职工给予同情、关心和赞扬。要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扫清通路,以体贴的精神使职工在通路上顺利通过。领导方式有指示式、支持式、成就指向式、参与式等多种类型,要根据职工个人特点(教育程度、成就需要等)和环境因素(工作性质、组织特点等)采用相应的领导方式。这一理论是目前西方占统治地位的领导理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