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蛮

更新时间:2023-05-25 07:24

“白蛮”,是古代中国对其西南诸族的泛称,不是专指哪个民族、只是特定时代对特定人群的一种泛称。隋唐时期,华夏民族将中国西南一带社会发展水平低于中原的群体泛称为“乌蛮”、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原相近的群体泛称为“白蛮”。

历史记载

《蛮书》记载:“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

《通典》记载:“西爨自云本河东安邑人,七世祖事晋南宁州刺史,属中原乱,遂王蛮夷”。

历史解读

“白蛮”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被称作“僰人”或“白人”,但“僰人”或“白人”不等于先代的“白蛮”。

南诏国时期,南诏国统治民族“哀牢夷”(茫蛮)征服了云南高原很多民族,很多“哀牢夷”便被征迁到异地制约异族,巩固南诏国政权;到南诏国末年,迁到异地的“哀牢夷”融合治下多种少数民族形成新族群,这部分人就是“僰人”;没有融合其他民族的“哀牢夷”就是“白衣蛮”;“僰人”后来成了大理国的统治阶层,与其关系密切的“白衣蛮”小邦大多归附大理国。

大蒙古国灭大理国后,“僰人”改称“白人”、“白衣蛮”改称“金齿白夷”。元《云南志略》载:“白人,有姓氏。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道,今叙州属县是也。故中庆、威楚、大理、永昌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金齿白夷......西南之蛮,夷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风俗大概相同。”

大明国入主云南后,将同源的“白人”与“金齿白夷”统称为“僰夷”、又写作“百夷”或“白夷”。大清国时期,“僰夷(百夷、白夷)”近音写作“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摆夷”被官方定名为“傣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