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山墓地

更新时间:2024-07-18 22:19

烟墩山墓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烟墩山南麓,是西周时期的古墓地遗址。

历史沿革

195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苏丹徒龙泉乡下聂村烟墩山南麓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出土铜器12件及釉陶、石器等,宜侯夨簋即此次出土。

2017年7月,烟墩山墓地保护规划编制项目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38.67万元。

遗址特点

烟墩山墓地位于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东烟墩山南麓斜坡上,是镇江市丹徒区发掘的重要古代墓葬,历史悠久,西周时期的墓地。以出土“宜侯夨簋”为主要特征。

文物遗存

综述

烟墩山墓地出土青铜器共12件,有青铜鼎、鬲、簋、盘、盉、角状器、牺觥等。

牺觥

牺觥,二器成对,通高21.2l厘米、长21.8厘米。形似四足兽,兽首与身相连,吻部方正,兽身圆角长方形,身后附龙形鋬;兽背负盖,弧脊翘尾,上立小兽状纽,扁蹄足。器身饰宽带纹,以云雷纹衬地,主题花纹为两侧对称的大风鸟纹,后随一长尾凤鸟,两鸟大小相差悬殊,主从明确。颈下辅饰四组简化夔纹。兽蹄足的跟部饰象纹。这两件牺觥的造型和风格,经过剖析,是越人的仿古之作。

蟠龙纹盉

蟠龙纹盉,烟墩山墓地出土,腹底圆转而平,下承外撇三足,和越式鼎的做法相似,由此可知是越人摹古之器。商和西周之际,曾有瓠形三足盉。这件器的形式,是仿照西周式样。

宜侯夨簋

宜侯矢簋,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周早期青铜器。经修复成器。口径22.5厘米,高15.7厘米,方折沿,浅腹有四兽首耳,高圈足,圈足上有4条短扉棱。腹外壁饰漩涡纹,间以顾首夔龙纹,圈足上也饰夔龙纹。簋内有铭文120余字,存留118字。铭文记载了宜侯夨受封的情况,宜侯为感谢王的恩惠做了此宝器。其铭文是中国记载周初封建诸侯史迹的唯一历史文献。

1985年,李学勤在《宜侯夨簋与吴国》一文中写道:“这件簋有铭十二行,存一百十八字,是建国初最早出现的长篇金文”;“宜侯夨所受不如晋文公,但比晋文侯还隆重,足见他的身份很高,决非无名小国之君”;铭文开头一段是“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遂省东国图。王卜于宜□土南□(乡)。王令虞侯夨曰:□(迁)侯于宜。”这位察看武王、成王伐商图和东国图的是周康王。

研究价值

烟墩山墓地宜侯夨簋对研究西周分封制、周王室同长江下游地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烟墩山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烟墩山墓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烟墩山南麓。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烟墩山墓地,路程约34千米,用时约43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