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更新时间:2024-08-07 07:05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代表作有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等。

词牌沿革

调名用南朝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蓣。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成息驾,争拟洛川神。”元《太平乐府》注“仙吕宫”。高拭词注“黄钟宫”。《正音谱》注“仙吕调”。宋王禹称词名“点樱桃”。王十朋词名“十八香”。张辑词有“邀月过南浦”句,名“南浦月”。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淲词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在京剧中,《点绛唇》又通称为“点将”,用于元帅升帐、江湖豪客的排山等,其作用是为了表现场面的宏大和增强气氛。

此调冯延巳一首为创调之作,其他唐五代词人不用此调。宋人用此调者极多,汪词与冯词格律相同,为宋人通用之体。汪词是名篇,南宋初年黄公度和作序云:“汪藻彦章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内不自得,乃赋词云……公时在泉南签幕,依韵作此送之。”或传此词为苏过作,乃误。此调九句,七句用韵,用仄韵,韵密;主要句式为四个四字句,此外三个五字句,一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这样构成此调平缓凝重,适于表达苦涩情绪。苏轼五首用以酬赠、写景和节令,表情亦苦涩,如“筝声远。鬓云吹乱。愁入参差雁”,“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格律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以冯延巳的《点绛唇·荫绿围红》为代表。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苏词之藏韵、韩词之添字,皆变格也。前段第一句,赵抃词“秋气微凉”,“秋”字平声。第二句,寇准词“社公雨足东风慢”,“社”字、“雨”字俱仄声。后段第一句,赵鼎词“美酒一杯”,“一”字仄声。第二句,寇词“拂晓停针线”,“拂”字仄声。第三句,张炎词“竹西好”,“竹”字仄声。第四句,毛滂词“蜂劳蝶攘”,“蜂”字平声,“蝶”字仄声。第六句,寇词“侧卧珠帘卷”,“侧”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其馀参校下词。

变体一,双调,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以苏轼《点绛唇·不用悲秋》为代表。此词前段第二句本七字句,但于第四字藏一韵,可作两句。宋吴琚词“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舒亶词“紫雾香浓,翠华风转,花随辇”,“遇”字、“转”字用韵,正与此同。元词如应次蘧、萧允之诸作皆然,实本苏词也。

变体二,双调,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以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为代表。此词见《花草粹编》,前后段第二句俱多一字。《词律》疏于考据,反驳草堂之误,非也。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点绛唇·荫绿围红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点绛唇·不用悲秋》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点绛唇·病起恹恹》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病起恹恹,对堂阶花树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真珠泪。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惆怅前春,谁相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作品

【宋】王禹偁点绛唇·感兴

【宋】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

【宋】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

【宋】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

【宋】秦观点绛唇·桃源

【宋】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宋】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

【宋】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陆游《点绛唇·采药归来

【宋】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金】元好问点绛唇·长安中作

【宋】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清】纳兰性德点绛唇·咏风兰

【清】纳兰性德《点绛唇·一种蛾眉

【清】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