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摄血证

更新时间:2023-11-10 15:20

气不摄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劳欲体虚,体劳伤脾,或久病体虚,致脾气虚,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而导致出血证,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本病证见于紫斑、便血、吐血等出血证。

临床表现

吐血、便血、皮肤出现紫斑点,伴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

脾主统血,中气亏虚,则统血无权,故见吐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紫斑点;气虚,故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为气不摄血之象。

治法

补气摄血。

常用方剂

归脾汤加减。

常用中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木香、仙鹤草、地榆、茜草根。

预防与调护

1.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煿之品,戒除烟酒。

2.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3.注意休息。重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晕、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

4.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并应积极治疗引起血证的原发疾病。

转归预后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病易治,久病难疗。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证。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