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

更新时间:2024-01-03 15:59

段晴(1953年5月-2022年3月26日),女,出生于北京,祖籍山西,1971年进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学习,1978年考入北大南亚研究所,师从季羡林蒋忠新等先生学习梵语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

人物生平

1971-197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78-1982年师从季羡林先生、蒋忠新先生专攻印度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德国汉堡大学师从R. E. Emmerick教授主修伊朗学,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段晴教授学成归国,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中古伊朗语等语言及相关文献课程,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冷门绝学领域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段晴教授带领梵巴语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团队。2022年1月,她领衔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段晴教授传承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建立的学科传统,为我国东方学科的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她主持建立了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对西藏梵文贝叶经和新疆出土梵语、胡语文献展开研究,整理校勘出多部久已失传的佛典文本,研究成果汇集为丛书出版。段晴教授带领团队与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合作开展“北大-法胜巴利佛典汉译项目”,多次带领师生赴泰国合作译经,启动了我国的巴利三藏汉译事业,目前已翻译并出版《长部》(2012)和《中部》(2021)。段晴教授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疆丝路南道所遗存非汉语文书释读与研究”,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藏经洞及和田地区出土于阗语文书释读与研究”等,带领团队整理我国多家博物馆收藏的西域文书,取得丰硕成果,在国际刊物上大量刊文,在该领域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

2022年3月26日凌晨,段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68岁。

段晴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于2022年3月30日(星期三)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梵语、印度传统梵语文法、中古伊朗语言、梵汉佛经对比研究等。

学术成就

段晴教授数十年来笔耕不辍,撰有《波你尼语法入门》(2001)、《于阗·佛教·古卷》(2013)、《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于阗语卷(一)》(2015)、《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2016)、《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2019)、《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2022)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填补了东方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代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水准。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疆丝路南道所遗存非汉语文书释读与研究”(12ZD179)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

社会评价

段晴教授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她毕生致力于中古伊朗语、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严谨求新,孜孜育人,在印度学、佛教学、丝绸之路文献和梵文贝叶经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享誉国际学界。

段晴教授一生热爱祖国,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为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段晴教授的逝世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段晴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却留下了无尽的学术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不断精进前行,为中国外语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奖项与荣誉

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二等奖。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于阗语卷(一)》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2019年2月,段晴教授的专著《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获北京市第1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21年10月,伊朗驻华使馆特向段晴教授颁奖,以表彰她在中国伊朗学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

2021年12月30日,由段晴担任负责人的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