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更新时间:2024-09-07 06:34

李新(1918年~2004年),原名李忠慎。1918年9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安富镇(现属重庆市)。1934年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积极从事进步学生运动和救亡活动。1938年初,李新约集同志数人,毅然由万县步行去延安,入陕北公学。后历任晋冀鲁豫中央局青委书记、军调部北平执行部整军小组中校组员、华北大学正定分校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参与筹办中国人民大学,曾任校党委副书记。1960~1962年,他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党组副书记。代史,1960年被授予教授职称。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员,先后担任该所现代史组和通史组组长。1976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任及现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并兼中共全国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长等职。从1980年起他还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曾赴越南讲学,1979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成员赴美国访问并讲学。1980年,任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1997年离职休养。

人物生平

1918年9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安富镇(现属重庆市)。

1928年,于太星寺初小毕业。1929年,入读安福镇大观小学。

1934年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被推为重庆学联主席。1936年遭学校开出后,到万县民众教育馆三正埠分馆任主任馆员,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初,李新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同年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任招生委员。

1939年返回延安任《中国青年》助编。同年秋任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剧团指导员兼团长,率该团赴华北抗日前线。后历任中共北方局青年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共北方局、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组织科长,晋冀鲁豫中央局青委书记、中共河南杞县县委书记。

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整军小组组员、第十八集团军驻北平办事处滕代远将军中校秘书兼党支部书记。同年秋任中共河北永年县委书记兼围城司令部政委。

1948年任华北局青委负责人之一。同年秋任华北大学一部副主任。1949年任华北大学正定分校主任。

1950年初起,投入中国人民大学的筹备工作。1950年秋,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1956年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务长、党组成员。自1956年起,开始与蔡尚思、陈旭麓等人共同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1961年完成)。

1960年被评为教授。

1961年至1962年,协助吴玉章写作《辛亥革命》和《历史文集》两部著作。

1962年辞去一切行政职务,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员,专心从事研究工作,协助范文澜编写《中国通史简编》

1972年,开始主编《中华民国史》。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同年开始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1996年完成)

1980年,任中共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同年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6年后,任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长、名誉会长等职。

1982年,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免去该职,退居二线,仍任研究员。

1997年离休。

2004年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出版图书

诗歌唱和

游甘肃感怀

挥手登车从此去?

君往江南,我往河西路。

冷落关河秋色暮,

行行行过山无数

雪后边城如画幅,

山拥琼楼,林拥梨花树。

欲步岑高才力感,

斯人不在何人赋?

八十感赋

抗战孑遗八十翁,同挤洒血尽英雄。

弹雨枪林心益壮,按头喷气恨无穷。

曾经沧海方为水,踏遍荒山罕见松。

销除兽性扬人性,世道坎均趋大同。

七律一首

廿载重逢聚北京,难忘同道奔光明。

壮心欲揭黄龙饮,挥手但闻班马鸣。

百战沙场惊未死,几经铁槛庆余生。

今朝共醉东风酒,莫再伤心哭极明。

赠王方名

风雨巴山四十秋,长江不改向东流。

凶终隙末寻常事,惟我与君到白头。

怀李成之

大连湾外岛纵横,细雨蒙蒙海月昏

今夕凭栏谁与共?怜君跨鹤又先登!

悼周极明

哭罢杨琳哭杰奇,我欲为诗以慎之

苦吟半夜不成句,文字安能寄我思

掷笔和衣卧于地,不觉泪流浸枕席。

银转反侧不能眠,但闻漳水声如泣。

漳水东西日夜流,不知流尽几多愁?

西村剪烛无人共,东崖对奔有谁俦?

每逢疫膳常相念,犹把译名相呼唤。

既知呼唤不回来,但愿梦中来相见。

吁嗟呼!君既以身为国死,可以放心无憾矣。

吾辈后死当如何?誓当衔恨挥长戈。

驱彼日寇出中国,烈士灵前奏凯歌。

陈光华同志殉难四十周年有感

明月如霜洒太行,摩天岭下晚风凉。

振聋一曲“黄河颂”,催泪歌声“阿里郎”。

共誓决心除暴日,同流热血战沙场。

中朝革命情谊重,长白山连鸭绿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