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

更新时间:2024-01-10 15:48

本人别称蒲满人,系契丹族后裔,约有15万人,其中9万人在云南省施甸县,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余6万人散居在德宏大理临沧以及缅北部分地区,分属汉、彝、布朗、佤等民族。

历史背景

13世纪初叶,蒙古族兴起强大起来,相继征服了西夏和金。在金统治下的契丹人,由于复仇心理和对金统治者监防政策的不满,纷纷投向蒙古贵族。投向蒙古人的契丹族人被编入“探马赤军”中,他们随忽必烈征服大理并参加统一全中国的战争。

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先后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白等蛮三十七部,基本上占领了云南地区。随蒙古军征战各地的契丹族官兵,当战争告一段落时,多留居各地从事防戍和屯垦。于是入滇的契丹族军官与士兵就地安家落籍,开了契丹族入居云南之先河,成为云南契丹族的来源。

发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些研究人员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墓中出土的契丹人头骨、牙齿和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DNA,与现今达斡尔族母系DNA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同源度比较高。

研究组接着又到云南保山提取阿、莽、蒋姓“本人”的父系血样,与内蒙古一些旗、县取得的达斡尔、蒙古和汉族等人群的父系血样进行DNA研究和对比。

结果发现“本人”与达斡尔族具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从而得出初步结论: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可能同为契丹人后裔。

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施甸县有自称“本人”的蒋姓家族的一块墓碑,上面刻有两个典型的契丹小字,这是在我国南疆发现的刻有契丹文字的墓碑。

昌宁县一块“本人”墓地上,至今仍有一块保存完好的《阿公碑文原序》,石刻首段就说:“公原籍乃辽东人氏,后遭逢变迁,保机后裔四散奔走,遑遑而迁,移民滇西顺宁而觅其食。”

“本人”散居在保山、大理、临沧等地州,分属汉、彝、布朗、佤等民族。中国蒙古族研究专家陈乃雄在保山进行实地考察时,将326个“本人”的语词与多民族词语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中100多个属于阿尔泰语系,与达斡尔族语言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从而初步认定,云南“本人”源出于契丹人。

至于“本人”是怎样迁徙来到云南的,尚没有史料记载。

墓碑

1992年,来自内蒙古的专家以及包括杨毓骧在内的云南许多专家一起来到施甸县考察。那次考察的一项重大收获,是在施甸县城东北约6公里处蒋姓契丹遗裔聚居的大竹篷村(即长官司村)东山小田坝伯坟坡,意外寻得“皇清待赠孝友和平一世祖讳阿苏鲁千秋之墓基”的墓碑。碑右首行“甲山庚向”四字之下,竟刻有两个典型的契丹字。

根据内蒙古社科院孟志东等专家对这些契丹小字做的考释,这两个字译为汉文是“长官”之意。之后契丹小字研究专家陈乃雄教授也认定这一发现是完全可靠的,并将施甸县长官司发现的施甸契丹始祖阿苏鲁墓石上的两个契丹小字“穴”读为“太守”或“有司”,正与阿苏鲁曾任长官司正长官的经历相吻合。其后另一位契丹小字研究专家刘凤翥教授在为《云南契丹后裔研究》一书所作的序中,也对这些契丹小字予以充分的肯定。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契丹小字的使用下限是在西辽,而出土的契丹小字碑刻时间最晚者为金代中期,出土地点则仅限于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北方省区,所以施甸县发现的阿苏鲁墓碑则是我国西南部边疆第一次发现的一块刻有契丹字的墓碑,其年代远远突破了历史所载契丹文字使用的下限,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进一步注意。

族谱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蒋家云所珍藏的《勐板蒋氏家谱》:“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朝,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在元初,随蒙古军队南征有功,授武略将军之职。明朝洪武年间,因麓川平缅叛有功,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后又经历数代,改为蒋姓。”

保山施甸县木瓜村蒋文良收藏《施甸长官司族谱》:“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世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机;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袭长官司。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孙后代世泽长;秋霜春露考恩德,源远流长报宗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