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

更新时间:2023-12-08 16:34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基本信息

定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的一种运输粮草的交通工具。

汉中的褒斜道:「阔的有五米,窄的才不足三米。」而且栈道在斜坡之外,也有相当多的平坦路面,因为栈道本是由木板所构成之人工道路,纵使山高谷深,也可凿壁插木建路,避开坚石难破及绝崖无路的障碍。谭教授即怀疑木牛可能为组装式,在难行时,木牛分解通过,此由人力负粮;一但平坦可行,即合体成行。因为木牛的用意在运粮,除了省力之帮助外,人之负担有限,没有必要同时背牛与粮,也就是「人背木牛与粮」不能比「人负粮」还沉重。而且孔明北伐不从成都出发,却从汉中发师,早无四川盆地周围的蜀道限制,褒斜道的箕谷还是赵云所及,祁山附近可是一马平川的丘陵,没有栈道架设需要,唯一可能的渭水栈道及陈仓故道,说来话就长,但大致上,木牛所经之路,并不难走。

木牛是否为车辆,尚有疑问,或云四足为四轮,或云四足为四条杆杠,基础尚未定义下,太过细节的讨论,宛如建在无根的基础。关键很简单,以人为动力,除了车辆之外,尚未有更好运输方案。至于是单轮、双轮、四轮或是机械足云云,等确定木牛是否为车,再作讨论。

关于木牛、流马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描述,说这种运输工具“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司马懿闻报,派人去抢了数匹,命巧匠仿制二千余匹,并让军士驱驾木牛、流马,到大本营搬运粮草,往来不绝。谁知诸葛亮派人以魏军打扮混入运输队,暗中将木牛、流马口中舌头扭转,牛马便不能行动。正当魏兵疑为怪时,诸葛亮又派五百军士扮作神兵,鬼头兽身,以五彩涂面,边燃放烟火,边驱牛马而行。魏兵目瞪口呆,以为诸葛亮有神鬼相助,不敢追赶,诸葛亮轻而易举地获得许多粮草。这么神奇的运输工具,在当时可算是巧思绝作了,因而有诗赞曰:“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由于《三国演义》描绘得太奇妙,以致于不少人认为,所谓木牛、流马纯系小说家的杜撰。

查考史书

可见诸葛亮确实制造过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231),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 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没有《三国演义》描绘得那么神奇,但从中可见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的历史事实。

猜测

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

《诸葛亮集》中的一段文字,应是可靠的资料:“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丰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助,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鞭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这段记载,虽对木牛形象作了描绘,下文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因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多年来,围绕着木牛、流马,人们作过许多猜测。

相关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木牛、流马是经诸葛亮改进的普通独轮推车。这种说法,源自《宋史》、《后山丛谈》、《稗史类编》等史籍,意 谓木制独轮小车在汉代称为鹿车,诸葛亮加以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北宋才出现独轮车之称。此说还以四川渠县蒲家湾东汉无名阙背面的独轮小车浮雕等实物史料为佐证,认为这些东汉的独轮车,都再现了木牛、流马的模样。

一种意见认为,木牛、流马是新颖的自动机械。《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这是指祖冲之在木牛流马的基础上,造出更胜一筹的自动机械。以此推论,三国时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为常见,为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不可能是汉代已有的独轮车,而是令祖冲之感兴趣的、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

第三种意见认为,木牛、流马是四轮车和独轮车,但是何者四轮,何者独轮却观点截然相反。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说:“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而范文澜则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所谓一脚就是一个车轮,所谓四足,就是车旁前后装四条木柱;流马是改良的木牛,前后四脚,即人力四轮车。晋朝史学家田江宇曾经认为这是人力三轮车。唐代文学家李克希也认为是这样。到底孰对孰错,真叫人无所适从。

还有一种争论,更有意思,即木牛和流马究竟是一物,还是两物。如谭良啸认为,木牛和流马是一回事,是一种新的人力木制四轮车;王开则认为,木牛与流马是两种东西,前者是人力独轮车,后者是经改良的四轮车。王湔也认为,二者同属一物,并制造出一种具有牛的外形、马的步态的模型。陈从周等则勘察了川北广元一带现存古栈道的遗迹、宽度、坡度及承重等数据,认为二者乃二物:木牛有前辕,引进时有人或畜在前面拉,后面有人推;流马与木牛大致相同,但没有前辕,不用人拉,仅靠推力行进,外形似马。

制作方法

上述种种,不一而足,究竟何说最符合木牛流马的原貌,至今仍难评说。

(1): 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恚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相关讨论

“木牛流马”之谜

“木牛·流马”作为我国古代机械工程史上的悬谜,向为史家所重,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影响。由于史料记载过于粗糙,且经过历代辗转传抄、删削阙漏、无法直接看出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运输工具。自晋代以后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学界中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独轮车。

我们经过长期考证后认为:古代“木牛·流马”是一种简单的摆动杆式步行机构,并按照此观点成功地解释了史料记载中的每一个细节,遵照史料复制的“流马”模型,其装载容量和行走步幅都与史实相符,并发现史料所记载的另件十分精确合理,整个机构的设计也非常巧妙,是一种理想的山地运输工具。“木牛·流马”的重现,证明了中华民族在一千七百六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步行器的史实。

我们的复制品陈列在成都武侯祠,欢迎参观和质疑。由于试验条件的限止,关于木牛·流马性能的探讨进行的还很不够,我们认为没有经过实地使用,就不能算复原成功,所以我们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实地进行试验,为最终揭开木牛·流马的秘密作出贡献。

我们对“木牛·流马”失传的原因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受当时所用材料的工艺性和强度局限,使古代“木牛·流马”机构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正是造成它失传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个机构很有特点,我们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现代的加工条件进行改造,例如:电焊机(总量大约七八百斤)原有的轮子在坑坑洼洼的工地上移动很不方便,改用此机构以后,工地上不大的沟(小于40公分宽)和坎(小于十公分高)对移动电焊机没有大的影响,更奇妙的是可以很轻巧的把这么重的电焊机运送到十几层高的楼面(但是上去容易下来难)。所以“木牛·流马”的轶失是人类的悲哀,使山地运输的重担又返回到了人的肩上,并延续至今,白白地消耗了人类的劳动力,更可叹的是使这个机构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机会。

古代的“木牛·流马”是一种不成熟的简单的步行器,它曾以对路面的适应能力强而异军突起,但是它的发展史毕竟太短了,与车轮相比,它就象襁袱中的婴孩那样幼雅、那样笨拙,但是当它第一次叫喊着被诸葛亮带进人类社会后,人类就再没有忘记过它。尽管步行器的本质同样决定着它也有自己的固有弱点,但是既然车辆可以从独轮车发展到“方程式赛车”,那么,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有信心期待着各种步行器发挥它无所不往,无往不及的特长、造福人类!

木牛流马能代表三国文化”,我们查了不少资料,结果发现只有乔先生是这么认为。我们只是业余爱好者,孤陋寡闻,用自己的时间 ,化自己的钱,的确搞不清木牛·流马和宝马有什么关系,但知道宝马不能帮我把电焊机送到楼上去。能按史料解开一千七百年前的迷,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古代“木牛·流马”是人类追求车轮以外陆地运输的一次伟大的尝试,由于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许可而湮灭,但《流马尺寸之数》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第一次使用的步行机械,如实反应了我国一千七百年前的工艺水平。如:其中贯彻基孔制配合的工艺方法和采用基准线定位的工艺思想都很有研究价值。是一份很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科技文献。

“木牛·流马”机构是一项早产的科技成果,由于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许可而夭折湮灭,丧失了自身发展和对人类贡献的机会。但是它也是浩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同样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记录了我们祖先的求索和奋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