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砦遗址

更新时间:2024-04-19 15:53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刘砦镇新砦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以富含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遗存而著称。

历史沿革

1964年,时任河南省密县文化馆馆长的魏殿臣先生调查时发现了新砦遗址。

1979年3、4月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首次试掘并提出“新砦期”命名。

1999年、2000年,北京大学古代文明中心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年两次合作发掘新砦遗址,最终确认“新砦期”的存在。

2002年至2005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新砦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发现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的城墙、护城河、外壕、内壕及新砦期大型建筑等重要遗迹。

2016年至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砦遗址进行了持续性地发掘。

2023年5月,在河南郑州近期举行的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介绍,新密新砦遗址可能为夏代早期都城。

遗址特点

新砦遗址面朝具茨山,南依双洎河,总面积约70~100万平方米。遗址以富含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过渡性遗存而著称。

新砦遗址的整座城址均掩埋在地表以下,城址平面基本为方形,南以洧水河为自然屏障,现存东、北、西三面城墙及贴近城墙下部的护城河。东墙南北残长160米,深4米。北墙东西长924米,深5至6米。西墙南北长470米,深2.5米。北墙以外220米有一条人工与自然冲沟相结合而成的壕沟,为外壕,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6~14米,深3~4米。城址的西南部地势较高设有内壕,现存西、北和东三面内壕。北内壕东西长约300米,东、西内壕的南部均遭破坏,长度不明。另外,在城址中心区中央偏北处坐落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建筑基址,已经清理出部分夯筑墙体、柱洞红烧土活动面等重要遗迹,为新砦期晚段多次使用的大型浅穴式露天活动场所。

新砦遗址核心区大型浅穴式建筑南侧,分布有龙山晚期建筑基址,新砦期夯土建筑基址残存面积达到1700平方米,另揭露叠压于新砦期夯土基址之上、不晚于二里头文化一期的建筑基址,残存面积近1500平方米。

文物遗存

新砦遗址出土的遗物数量众多,有陶器如子母口瓮、簋形豆、双腹豆、猪首形盖钮等。有玉凿、红铜容器等高规格遗物以及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纹饰相类似的兽面纹、雕刻精细的夔龙纹等,反映出这一遗址的都邑性质。有高等级建筑材料如板瓦、陶水管以及反映礼乐制度的遗物,如玉圭、玉璜、玉璧、石磬等。

历史文化

新砦遗址第二期出土木炭首批经碳14年代测定的6个数据中,第二期早段的绝对年代数据大多落在公元前1880~前1770年之间,新砦遗址第二期晚段的测年数据,除两个偏晚外,其余大多落在公元前1770~前1730年之间;新砦二期的绝对年代当在公元前1850~前1750年之间,大体经历了100年左右的历程。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详细叙述了五帝的系统及其相互间的血缘关系,夏、殷两代先公及先王的次序,在历史上有很高的权威性。历史学家丁山根据《穆天子传》与《水经注》综合考证认为,夏启居黄台。目前,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但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750~前1550年,属于夏代的中晚期文化。新砦文化应该属于早期夏文化,经过4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新发现,特别在遗址年代、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彰显着新砦遗址是夏代早期都邑。

文物价值

新砦遗址发现的“三叠层”,即下层为龙山文化层,中层为新砦期文化层,上层为二里头早期文化层,证明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确实存在新砦期,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缺环的空白。新砦城址的发现,对于探索早期夏都、判定古城寨城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与性质、研究夏代都城和夏王朝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新砦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刘砦镇新砦村。

交通信息

自驾:从新密市出发经密州大道—嵩山大道—永开线—S321—木子路—观老路—周甘路—新砦遗址,全程大约26千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