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运动

更新时间:2023-09-01 11:57

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 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新构造运动,相应的时代称新构造时期。新构造运动是引起第四纪自然环境变化的另一个要因素,这一内力作用也引起一系列环境效应并影响地壳稳定性。新构造运动有水平运动(板块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

释义

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 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新构造运动,相应的时代称新构造时期。新构造运动是引起第四纪自然环境变化的另一个要因素,这一内力作用也引起一系列环境效应并影响地壳稳定性。

特点

(1)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十分强烈,水平和垂直运动规模巨大。如新阿尔卑斯运动或喜马拉雅运动,使特提斯海(古地中海)消失,出现地中海及两岸的山系和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环太平洋沿岸岛弧,美洲西部边缘(科迪勒拉-安第斯山脉) 都是新生代造山运动的结果。这时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改变了海陆轮廓,奠定了现代地貌形态,还影响现代地球上气候带分布。

(2)新构造运动与新阿尔卑斯运动是有区别的,前者指新第三纪或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后者指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有直接影响,人类往往可直接观察得到。

(3)新构造运动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构造旋回,青藏高原大规模抬升,形成举世瞩目的世界屋脊。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表现的大幅度抬升,实际上是大规模水平运动引起。洋脊地带,岩石圈板块做背离运动,使板块增长;海沟处,板块做敛合运动,大洋板块俯冲消亡,大陆板块被压缩抬升,形成年轻山系;转换断层带上,板块发生剪切活动。

(4)新构造运动与古构造运动如加里东运动原则上相类似,但前者有特别之处。首先新构造运动是晚近地质时代的地壳运动,时间极其短暂;其二,新构造运动对现今地貌形成起明显控制作用;其三,它具有独特的综合研究方法。

基本类型

(1)大规模拉张运动

大洋中脊地幔对流,洋脊处于拉张状态,新洋脊不断形成;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发育大陆溢流玄武岩,它们代表新构造地壳的拉张活动。

(2)大规模俯冲、碰撞活动

太平洋东西两侧均有海沟,大洋板块不断向大陆板块俯冲,大陆板块被挤压,形成新的造山带,如台湾、北美西部、南美安第斯山脉等新生代造山带。

新生代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发生板块碰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最引人注目,当今世界屋脊就是印度板块不断向欧亚板块推进背景下迅速抬升的。

(3)大规模走滑活动

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新生代发生大规模右旋走滑活动,中国鲜水河断裂大规模左旋走滑,均是当今活跃的地震带。

1906年4月18日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震级8.3级,震中烈度11度,撼动美国9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地震。旧全山不在震中,烈度仅9度,但断层穿过本市,建筑物倾毁,到处出火,水管破裂,无水可救,火势蔓延,连烧三日,全城2.8万栋房付之一炬。6万多人丧命,财产损失5亿美元。

(4)褶皱运动

新第三纪及第四纪中褶皱发育虽不及地质历史时期强烈,但断裂带附近常见地层褶皱现象。

国内外情况

国外情况

新构造研究的内容也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像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新构造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因为人不是树栖穴居的动物。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国家。今天,九重、阿苏、云仙岳等火山还在冒烟,也经常喷点火山弹出来;富士、箱根等可能是休眠火山。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以至有传说日本的房子是带轱辘的,一地震房子就跑了。这种新构造活动性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对亚洲的挤压,日本列岛构造上是一岛弧。

意大利的西海岸也是著名的新构造活动区,维苏威火山是全球著名的“灾害型”火山,还有一座埃特纳火山,前不久还喷发了一次(与我国的张家口地震大致同时)。不过,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喷溢的火山岩是高钾的碱性熔岩,与日本岛弧的安山岩迥异。这说明该区不是处于挤压环境而是张裂环境中。该区多地震,除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较低。

美国西海岸是西半球最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区,尤其以地震令人胆寒,也有活火山,像圣海伦斯火山等。美国西海岸最主要的构造是圣安德列斯断裂,是一条巨大的平移断裂,它分开了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换言之,因为洋壳的消减,一部分洋中脊及连接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跑到陆地上来了。

国内情况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当然,新构造运动除造成灾害和对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利外,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陆内,新构造活动中蕴含了地热、温泉或矿泉、旅游等资源。在沿海地区,强烈的沉积可造成数千米厚的第四系沉积,在高地热的背景下,这些沉积中的有机质会很快转变成烃类而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