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塔

更新时间:2021-11-21 08:03

救生塔(scape tower)是指在载人飞船的发射初始阶段,为应急救生而设在飞船顶端的塔形逃逸装置,是载人飞船发射救生系统的主要设备。若载人飞船采用低温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初始阶段发生紧急情况时须采用分离座舱救生方式,使整个返回座舱飞离危险区,再利用返回座舱本身的回收系统返回地面而使航天员获救。 1983年9月27日苏联联盟T-10号飞船发射时,运载火箭第一级点火后即爆炸。但在临爆炸前,救生塔将飞船拖离危险区使两名航天员获救。这是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使用救生塔救生的记录。

主要描述

在整个救生过程中,返回舱为为航天员提供安全保护环境,免受运载火箭爆炸的危害。为使返回舱迅速飞离危险区,必须赋予它足够的飞行动力。其气动力矩能使逃逸飞行器调头,力的上限应不超过航天员对过载的耐受力,力的下限应保证在主动段气动阻力最大的区域仍能使返回舱与运载火箭分离。在发射台上救生的情况下,动力的总冲量足以使返回舱上升到一定高度,逃逸飞行器还完成一定的角运动,为回收系统工作创造条件。这种逃逸动力不能由飞船上其他动力装置提供,它具有一定的气动特性和必要的飞行弹道。为此在飞船上设置专门的逃逸发动机。逃逸动力通常以“牵引”方式施于返回舱,救生塔与返回舱并非简单的叠加,即用塔架将逃逸发动机支在飞船顶端而形成救生塔。以达到使逃逸弹道横偏的目的。在应急情况下逃逸发动机即行点火,使返回舱迅速脱离危险区。

使用范围

救生塔的使用范围仅限运载火箭起飞和飞行初始阶段。使返回舱的逃逸弹道偏离运载火箭的弹道,当运载火箭达到一定高度,飞船的其他动力装置(如制动火箭)已能提供逃逸动力时,即将救生塔抛弃,使发动机的高温喷流不致直接冲刷飞船。因为此时救生塔已是消耗运载火箭能量的多余物体。在应急救生的情况下,返回舱逃逸后也必须将救生塔抛弃,上端支撑发动机,使回收系统能开伞工作,为此救生塔上还设有分离发动机。在救生塔完成逃逸任务后,塔架与返回舱的连接即行解锁,分离发动机随之点火,推动救生塔与返回舱分离。

主要构造

救生塔主要由塔架、逃逸发动机和分离发动机(均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组成。为此救生塔上还设有分离发动机。塔架为三角形或方形构架,上端支撑发动机,下端直接与返回舱连接或通过整流罩与返回舱连接。逃逸发动机均采用多喷管、斜喷管,使发动机的高温喷流不致直接冲刷飞船。“联盟”号飞船和“阿波罗”号飞船 (见“阿波罗”工程 )的救生塔还装有俯仰控制发动机。它与逃逸发动机同时点火,使返回舱的逃逸弹道偏离运载火箭的弹道,避免与追来的运载火箭碰撞。“水星”号飞船则通过偏置逃逸发动机造成相对返回舱重心的推力偏心,以达到使逃逸弹道横偏的目的。救生塔与返回舱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地联合组成发射逃逸飞行器,它具有一定的气动特性和必要的飞行弹道。在飞行过程中,逃逸飞行器还完成一定的角运动,动力的总冲量足以使返回舱上升到一定高度,并稳定在有利姿态,确保回收系统顺利展开。“阿波罗”号飞船救生塔还装有前翼,其气动力矩能使逃逸飞行器调头,必须赋予它足够的飞行动力。保持返回舱以防热底面朝前的姿态稳定飞行,直至救生塔分离。

相关事件

我国“神六”飞船的最前部,有一个8米高的逃逸救生塔。可别小看了这个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动力十足。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当然,在火箭点火前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还可以通过发射塔上的逃逸滑道脱离险境。如火箭发射没有问题,那么火箭点火160秒后,飞行到110公里处将把逃逸塔抛掉,以减轻飞船“负担”。

地面训练

在北京航天城,有一座逃逸训练塔,共七层,内部有旋转楼梯。它模拟了设在飞船顶端的塔型逃逸装置,可以训练航天员如何在发射初始阶段发生紧急情况时逃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