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尼

更新时间:2024-05-19 07:43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早在公元2世纪,滇池一带是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3世纪,逐渐扩展到了滇东北、滇南贵州广西一带,与其他民族杂居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语里“罗”是虎,“倮”是龙,因此他们早先也自称为“罗倮”,意思是像龙和虎一样勇猛而不可战胜的民族。

简介

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是彝族撒尼人最大的聚居区,在石林县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多样,各地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撒尼人的居住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所房屋就是月湖当地所特有的“茅草房”。

茅草房,以石块奠基,夯土为墙,用结实的圆木或方木为柱,双面斜顶,用草盖顶部。做苫草顶时,先打尽绒草,泼上水让风吹,然后用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风吹不干而不会燃烧,形成坚实的草顶。茅草房虽比瓦房简陋,但节省费用,冬暖夏凉。另外,海邑的土库房、糯黑的石板房、和合的篱笆房都是彝族具有代表性的住房。

装饰

花包头

撒尼妇女的花包头,像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

这种包头又称为“窝结”,是以红、绿、蓝、紫、黄、白、青7种颜色的丝绸配制的,边沿钉有银泡泡,包头两侧缀一对三角形彩色绣花图案,好像“彩蝶”一没。后坠一对串珠,末端系银铃须须。走起路来,银铃撞击,挣挣作响。传说这种包头是模仿天上的彩虹而制作的,为的是纪念一对投火殉情的恋人,这对恋人死后化作七彩长虹,后人模仿彩虹做出包头,把它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彩蝶

而撒尼姑娘头饰上的这对“彩蝶”也是很有讲究的哦。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火把节这天,姑娘小伙子们相约来到月湖,以对歌的形式互诉衷情,若哪个姑娘看上了哪个小伙子,就将头上的彩蝶取下一只送给他,当作是二人的订情信物,所以啊,头上只有一只彩蝶的撒尼姑娘呢,就表示她已“名花有主”了。而结婚生子以后的撒尼妇女则将彩蝶放平置于头顶,装饰也大为简化,无银泡和串珠。撒尼男子上装为青色或灰色对襟衣,外加蓝布镶边的短褂,既朴素大方,又英姿勃勃。

歌曲

你听,远处的田间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只要你细听不难听出他们唱的就是我们在众多电视节目和晚会上常常听到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它是由石林当地撒尼人金贤创作、再由麦丁先生改编而成的,现在这首家喻户晓的彝族民歌已成为了石林县的县歌。撒尼人不但劳作、农忙时要唱歌,就连谈恋爱也是以对歌、跳舞的方式来进行的。每当月夜,小伙子们带着大三弦、月琴、笛子,约着姑娘们来到村旁树林间,小伙子随着清脆的短笛,弹拨着浑厚的大三弦,姑娘们随着音乐的旋律,默默含笑的迈着轻盈的舞步,左旋右转。跳起的大三弦舞,气氛热烈、舞姿优美。男女青年若跳得合心合意,就可以在舞场里订终身。

大三弦舞

关于大三弦舞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彝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庄稼。每年播种季节,土司头人就强迫人们先种他们的土地,然后才准穷人种自己的地,为抢节令,人们等不及“火地”上的火炭完全熄灭,就赶紧点播种子。因为无鞋穿,双脚被土烫得难受,人们只好每走三步就把脚抬起来蹬两下,两只脚轮转着走,有时还被烫得嘴里直喊“阿啧啧”。农闲时,回忆这种动作,人们觉得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于是配上大三弦等乐器编成舞蹈,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弦舞,又称“跳乐”。

婚礼习俗

现在我们经过的这户撒尼人家门上贴着鲜红的大喜字,一定是一对撒尼新人刚刚完婚。那我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撒尼人的婚俗。撒尼人的婚礼分为“喝小酒”、“喝中酒”、“喝大酒”,喝完大酒新郎就带着10多个人身着节日盛装,神采奕奕的前住新娘家正式迎娶新娘,他们肩挑箩筐,里面装满粮食和各种蔬菜,以及送给新娘的衣物和银饰。当然这还不算完。迎亲队来到女家,女家故意闭门不纳,要男方迎亲者与女方的唱歌能手对歌,直到女方满意为止才肯罢休。姑娘们十分调皮,有意捉弄迎亲者,用锅灰摸黑迎亲者的脸,让他们难堪。迎亲者也不示弱,反手摸黑姑娘的脸,此时众人大笑,全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