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安区

更新时间:2024-06-26 22:37

振安区,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地理坐标东经124°08'-124°30',北纬39°59'-40°23'。总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平方公里。辖五个镇、四个街道,59个行政村、32个居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属浪头九连城五龙背3区。

1957年分属浪头、九连城、楼房等乡镇。

1959年建安东市郊区。

1965年更名丹东市郊区。

1980年改振安区。

1981年3月8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丹东市郊区更名为振安区。

1984年11月28日,国务院批准:将东沟县的长安乡板石村划归丹东市振安区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振安区辖3个街道、5个镇:鸭绿江街道、珍珠街道太平湾街道、同兴镇、五龙背镇楼房镇九连城镇汤山城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振安区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三面环绕丹东市市区,北与宽甸县接壤,西与凤城市毗连,南邻东港市,东隔鸭绿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24°08'-124°30',北纬39°59'-40°23'。全区总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振安区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是长白山山脉余脉。境内丘陵、山地与谷地相间,植被发育,地势由西北至东南依次渐缓,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构架。全境最低海拔4.2米,最高海拔708.5米(五龙山主峰丁歧峰),平均海拔351.8米。山地与丘陵占全境的60%,河谷占40%。

气候特征

振安区属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300—2530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33.3—17.9度,年平均降水量900—13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无霜期为165—190天左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振安区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3年,已发现矿产29种,矿产地52处。已开发利用的资源有:金、银、菱镁、硅石、长石、大理石、花岗岩、地热水等12种,黄金产量连续多年超万两;已探明的铜、钴、铅、锌、硫铁水晶麦饭石、辉绿岩资源17种。

生物资源

截止到2013年,振安区森林面积4万公顷,其中水源涵养林保护面积2.1万公顷,果树林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5%,主要野生植物有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揪、玫瑰、紫杉、红松、冷杉等。全区林木总蓄积量121.8万立方米,2005年振安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水资源

到2014年,振安区河川径流总量为4.94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659平方公里,其中2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1条,河流总长度526.2公里,水域面积5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1)鸭绿江,全长790公里,流经本区33公里;(2)爱河,全长189公里,流经本区34公里;(3)大沙河,位本区境内,全长31公里。池塘170公顷,蓄水量230万立方米。地下水总蓄水量0.62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0.43亿立方米。二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9条,总长558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流有鸭绿江、艾河、大沙河等。

政治

人文环境

人口民族

振安区有汉、满、蒙古、回、朝鲜、苗、彝、壮、侗、布依、锡伯、土家、达斡、俄罗斯、鄂伦春等24个民族。截至2011年底,振安区总人口为18.3万,其中农业人口11万,占60%。

2022年末,振安区总户数63478户,户籍人口162794人,比上年减少1554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80727人,女性人口82067人。按居住性质分,城镇人口73866人,乡村人口88928人。按年龄分,18岁以下人口14865人,18-35岁人口25445人,35-60岁人口70365人,60岁以上人口52119人。全年出生人口568人,死亡人口1771人,出生率3.5‰,死亡率10.9‰,人口自然增长率 -7.4‰。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95.9:100。全区城市化率45.4%。

历史文化

鸭绿江木结构铁路桥

鸭绿江木结构铁路桥是在1950年10月由工兵部队用圆木建成的,史称鸭绿江浮桥,又称,水中桥。

爱河尖古城遗址

在鸭绿江与爱河交汇处的九连城镇东南方的一个沙洲上,坐落着一处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县城遗址,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丹东地域最早的汉代西安平县城古城遗址(爱河尖古城遗址)。

九连城

九连城位于振安区新区境内的鸭绿江和爱河交汇处,北依镇东山;东峙依山而筑的明长城东端虎山;西南隔横道河与龙头山顾盼;东南与夹心道爱河上尖村汉代西安平县古城遗址隔河相望。历经五个朝代的岁月变迁,是开埠丹东的原始古城。

名胜古迹

五龙山

五龙山位于五龙背镇与楼房镇交界处,距市区14公里,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的余脉,海拔708.5米。

黑虎泉

丹东黑虎泉绿色生态园坐落于美丽的鸭绿江畔,舟桥部队隔壁,占地200亩。

经济概况

综述

2022年,振安区地区生产总值5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8.8亿元,下降1.8%;第三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36.3%:4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879元/人。

2022年,振安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5%。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7%;衣着类下降0.3%;居住类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交通和通讯类上涨5.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6%;医疗保健类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6%。

第一产业

截至2012年,振安区累计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00亩,总数达到2.2万亩。33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认证,新建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园区5个,以蓝莓为主的小浆果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林下中药材发展到3.1万亩,板栗经济林达到13万亩。新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36个,规模化养殖率由2007年的40%提高到7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7年的70户发展到110户,销售收入实现12亿元,带动农户1.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7年的9个发展到86个。

2022年,振安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358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总产值98297万元,增长5.7%;林业总产值5836万元,增长6.1%;牧业总产值62181万元,增长5.4%;渔业总产值2758万元,下降14.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516万元,增长5.7%。

2022年,振安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71.1公顷,比上年下降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75.9公顷,比上年增长0.01%。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玉米播种面积5394.1公顷,增长1.2%;稻谷播种面积177.2公顷,下降3.1%;大豆播种面积398.9公顷,增长5.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95.2公顷,增长1.1%。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24.84公顷,下降28.9%;药材种植面积为132.3公顷,增长44%。蔬菜种植面积1666.3公顷,增长0.3%。草莓种植面积为79.24公顷,下降9.4%。

2020年4月14日,振安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第二产业

2022年末,振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户,比上年增加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同比下降4.1%;工业产品销售率9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总计125.3亿元,负债65.6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8亿元,利润总额 -1.62亿元,实现税金总额1.40亿元。

2022年,振安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服装生产942.15万件,同比下降18.8%;生产纸制品11431吨,增长5.1%;生产鲜、冷藏肉2424.81吨,下降40.0%;生产罐头4669.51吨,上涨20.2%;生产水泥220970吨,下降48.8%;生产电线电缆4755.67千米,上涨43.2%;生产耐火材料制品6507吨,下降19.3%;生产变压器91605千伏安,下降17.5%。

第三产业

2022年,振安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4亿元,比上年增长4%。分经营地看,城镇实现零售额6.9亿元,增长3.1%;乡村实现零售额1.24亿元,增长9.9%。分规模看,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5.01亿元,增长3%;限额以下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3.13亿元,增长5.7%。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额7.64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额0.5亿元,下降16.6%。

2022年,振安区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51422万元,比上年下降29.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685万元,下降20.3%;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8105万元,下降24.3%。非税收入完成8580万元,下降3.8%。

2022年,振安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8822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423万元,增长6.5%;教育支出14235万元,增长8.5%;科学技术支出40万元,增长1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634万元,下降4.7%;卫生健康支出9929万元,增长32%;节能环保支出51万元,下降71%;农林水支出10745万元,下降7.1%;住房保障支出10293万元,同比增长48.4%。

2022年,振安区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比上年下降35.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下降53.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4.6%。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70.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4.8%,其中工业投资下降44.1%,占比36.4,在工业投资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80.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3%。三次产业投资构成比为8:36.4:55.6。

从投资规模看,全年共有建设项目74个。其中,亿元以上建设项目13个,占全部建设项目个数的17.6%,实现投资比上年下降57.6%,占全部建设项目投资额的39%。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个,占全部新开工项目个数的7.6%。

从经济类型看,民间投资下降22.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9.4%。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62.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末,振安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所。拥有专业教师922人;在校学生7890人,其中小学5011人,初中1702人,高中117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升高中升学率95.5%,高考升学率100%。

科技事业

2013年,振安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19项,申请专利35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预计实现10.5亿元,增长45.8%。

卫生事业

2022年,振安区共有卫生机构140个,其中,医院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0个,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6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全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62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879人,其中,注册护士382人。全区45个村和社区都设有卫生所,卫生服务覆盖达到率100%。

2013年,投资2400万元的区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工程基本完工,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人口与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6.2‰和0.7‰以内,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建成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

2022年,振安区城乡共有低保户2793户,比上年减少3.86%,享受低保待遇人数3743人,比上年减少5.81%。全区共发放保障金2040万元,比上年增加1.89%。其中城市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124户,减少4.75%,人数1384人,减少6.74%,年累计发放保障金993万元,减少0.79%;农村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669户,减少3.25%,2359人,减少1.24%;发放保障金1046万元,增长4.6%。全年发放各类救济补助款233万元,救济各类人员3821人次。

交通运输

丹东市振安区地处辽东半岛东部,鸭绿江畔,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区内交通便利,公路交织成网,环城公路、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鹤大高速公路穿越境内;丹东港丹东浪头国际机场距振安区仅几公里,形成了公路、海运、航空互相衔接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所获荣誉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2年2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