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十一号

更新时间:2024-06-25 17:44

快舟十一号(英文:Kuaizhou-11),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固体火箭

研制历程

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以来的几次战争已经证明,卫星是打赢信息化战争不可或缺的关键装备,太空是未来战争的主战场。随着反卫星技术的发展,各国太空轨道上的侦察、导航、通讯等卫星都面临着被反卫星武器摧毁杀伤的现实威胁。而传统的航天发射研制、发射和准备周期长、费用高昂,无法及时响应卫星补发需求。正因如此,美国在2002年提出“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概念,主要是己方卫星被摧毁时,利用预先组装和快速发射技术,在极短时间内装配完成卫星,再利用配套的快速运载火箭实现应急发射,准确、快速、经济地将备份卫星送入太空,为己方提供实时战场支持。

“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是美国军方首先提出的一项计划,主要用于军事应急。比如当发生区域战争时,在很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装配出一颗卫星,同时配套的快速运载火箭能够应急地将其发射升空。该种卫星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寿命也不要求很长。美国《新闻周刊》曾描述这种卫星只有洗碗机那么大的卫星,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组装起来,具有“与笔记本类似的即插即用技术”。除了组装和发射速度快,与现有的大型卫星相比,该种卫星更能满足战术需求。在战场上,连排一级都可以直接使用,甚至有可能出现单兵手持相关终端设备直接使用的场景,而且大型卫星都由军队高层使用,用于满足战略需求。世界上只有美国掌握这一技术,且已经趋向成熟——试验型卫星发射完成,已经拥有业务型卫星。

据2016年6月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数据,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到了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活动占全球航天经济的76%,总计达2460亿美元,商业航天经济规模较大。发展商业航天,让运载火箭技术研制有了更多试错可能,也为卫星等载荷在新型消费领域提供惠民服务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研发进程

卫星互联网等星座部署初步兴起,国际上和中国国内出现了对卫星批量发射的需求,而固体运载火箭成本低、可靠性高、保障要求低、快速发射能力强,正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中国航天科工研发团队敏锐洞察到,发展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成为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启动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研制。

2012年,快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方案飞行试验完成。

2013年、2014年,采用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成功完成两次飞行试验,将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

2014年9月,快舟十一号火箭正式立项研制。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航天三江开始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科研攻关。

2015年10月30日,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介绍:快舟十一号火箭计划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进行首飞。

2016年2月,为推动快舟火箭的商业运用,中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注册。

2016年9月22日,装药量45吨、推力达180吨的火箭一级发动机地面试车获得圆满成功。

2016年9月22日,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地面试车获得成功。该款发动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装药量45吨、推力达180吨,是中国最大尺寸、最大装药、最大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该发动机成功试车为“快舟十一号”首飞及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发和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6年11月1日,中国航天科工珠海航展新闻发言人吕晓戈说,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拟在2017年“首飞”。

2017年2月16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九部研发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进行了地面点火试验,发动机工作正常,试车后结构完整,性能实测值与预示值一致,试车取得成功。

2017年9月,快舟十一号火箭发射车整车满载试验取得成功。

2024年5月21日12时15分,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四星”方式顺利将“楚天”星座001星、武汉一号卫星等四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研制单位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工程研制,由中国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负责工程抓总研制,所属航天三江九部承担总体研制任务。

快舟火箭总设计师为梁纪秋

研发模式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采用“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经营体制”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将每公斤的发射费用控制在1万美元以内,在国际上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快舟十一号作为固体运载火箭,可实现快速发射,对于发射场的要求比较低,可采用无依托发射。

系统组成

总体设计

快舟十一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全箭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采用了三级固体发动机和上面级液体发动机串联式构型。全长25米,起飞重量78吨,箭体直径2.2米,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吨,采用国际通用接口,总体技术达到固体运载火箭国际先进水平。

快舟十一号火箭发射轨道高度为400-1500千米的近轨道含太阳同步轨道的小型微型单星或多星组网的发射任务,是中国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可承担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

发射模式

快舟十一号固体火箭具备“三平测发模式”,即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运输,在水平状态完成星箭对接、全箭集成与测试后,整箭水平吊装上运输发射车,车载箭机动至发射场坪,最后火箭在发射车上完成起竖、发射。该模式优势:一是灵活机动,二是快速响应。灵活机动指火箭发射不再依赖于某个特定发射场,对发射场保障要求也进一步降低,火箭由发射车拉到一块篮球场大的空地即可发射。快速响应指能够快速集成、快速转场、快速发射,满足星座组网需求对火箭发射履约效率的要求。

设计参数

发射动态

发射记录

发射任务

2020年7月10日12时1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2022年12月7日9时15分,快舟十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交通VDES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交通VDES试验星主要用于开展VDES系统及AIS系统通信试验和关键技术验证。

2024年5月21日12时1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十一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楚天”星座001星、武汉一号卫星、天雁22星、灵鹊三号01星四颗卫星发射升空,送入预定轨道。该次任务是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2次飞行。

2024年6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枚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武汉一号卫星、超低轨技术实验卫星、天雁22星和灵鹊三号01星共计四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技术创新

高载荷比

快舟十一号研制中为了提升火箭的载荷比(发射载荷质量与火箭起飞质量之比),在箭体重量上想办法,使火箭本身足够轻。项目团队每“克”必争,长进行结构优化、材料筛选和实物验证,最终采用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对箭体主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大大减轻箭体的重量。同时,项目团队尽可能摸清火箭设计偏差量,探明火箭设计余量,能减则减,快舟十一号火箭载荷比有了大幅提升。

快速发射

快舟十一号火箭研发团队相继攻克,高载荷比快速发射总体技术和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液体姿控动力系统、大吨位车载机动发射、无依托快速测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和产品,凸显了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移动测试对接、移动发射、移动云测控”等特点,提升快速发射能力,适应多样化发射任务。

快舟十一号具备以天为等待单位的即时发射能力,最多不超过一周时间,该型火箭便可完成从仓储状态到发射状态的转换,实现远超同类竞品火箭的商业发射效率。

成本优势

进入21世纪,国际上的“星座快速构建”模式即短时间内快速发射多颗卫星,实现卫星在太空快速组建网络;降低商业发射成本,提升商业卫星发射的竞争力。因为卫星越做越小、数量越来越多,所以提高发射效率是卫星发射技术竞争的关键之一。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千克2.5~4万美元。中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报价不到2万美元/千克,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报价不到1万美元/千克,价格极具竞争力。

总体评价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充分继承了快舟一号的技术特点和成果,具有操作使用便捷、保障要求低、人工于预少、准备时间短等特点,特别适合作为1吨左右卫星的低成本发射、低轨卫星系统大规模组网发射的安全可靠运载工具。(上观新闻 评)

截至2024年5月,快舟十一号火箭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具备1吨级运载能力、可车载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其运载系数和快速响应能力首屈一指。(中国航天报 评)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吨,相比较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5倍左右,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更好地满足卫星规模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将有力带动中国固体运载火箭及其动力技术发展。快舟十一号使快舟运载火箭已初具型谱化格局,有力提升了低成本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对中国固体运载火箭航天运输系统快速发展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