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类学

更新时间:2023-04-30 21:49

影视人类学的英文名称是Visual Anthropology,此术语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简介

1985年,当时的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 Balikci)将这个术语介绍到中国来,1988年,于晓刚等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这一术语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刊物上。

庄孔韶《文化与性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影视人类学的载体:照片、电影胶片、录像磁带、数字照相(录像)机-电脑构成的多媒体表现系统。

影视人类学的作品一般称为人类学片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影视人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

无论是照片、录像带、电影胶片还是手绘,都是一种观察方法。但更为重要,它还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的手段。

它提供了一种通过镜头观察文化的新视角,一条研究与理解文化、社会、身份与历史的新途径。它只会引发进一步的探究,而非得出定论。

影视人类学家将他们的观察成果与其他人的人类学、社会科学家共同分享,并融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当中。 ——————美《人类学百科全书》

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人类文化

视觉人类学从逻辑上源于此种信念:即文化是可以通过可视性的符号显现出来的。这些符号存在于社会或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姿态、典礼、仪式以及人工制品当中。

文化可以被设想为通过情节性的脚本自我构建,拥有台词、服装、道具和舞台的男、女演员居于其中,而文化本身便是人们参与其中的所有场景总和。

如果我们能够看见文化,那么研究者们就可以运用视听技术记录下来,作为可分析与呈现

———————美《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