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民

更新时间:2024-06-13 20:10

彭泽民(1877年11月7日—1956年10月18日),字锦泉,广东四会市清塘镇白沙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漂泊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光绪三十二年参加中国同盟会,竭诚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参与创建中国农工民主党

人物生平

幼年随伯父学医,后跟父亲从事手工业。1902年去马来亚,在吉隆坡做过塾师、锡矿场职工和种植橡胶。

1906年在吉隆坡发起成立同盟会支部,被推为书记。因当局禁止同盟会公开活动,遂利用基督教会内联络群众的青年益赛会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他还积极筹措革命经费,组织华侨参加国内革命起义,深得孙中山等的信任。

1915年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革命党雪兰峨副支部长。1919 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 参与国民党芙蓉总支部工作,并创办《益群报》,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受到华侨热烈欢迎。

1924 年,积极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5 年,因支持省港工人大罢工,被当局驱逐出境,回到广州。

1926 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兼海外部长,同时任国民政府委员。

1927年7月,在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前夕,他及时将这一情况通知给中共代表林伯渠吴玉章等人。不久赴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参与主持党务委员会工作。后随军南下,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离开部队留居香港。由于他坚持反蒋反帝立场,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缉和香港当局的搜查,处境极为险恶。

1930 年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被选为中央干部会干事,在香港负责南方区于部会的会务工作。1933 年福建事变时,赴闽参加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回香港。

1935 年11月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与章伯钧等在香港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决定将组织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被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7月10日与章伯钧联名致电国民党政府,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1938 年在香港创办《抗战华侨》期刊,向海外侨胞进行抗日宣传。

1941 年10 月参加各抗日民主党派在重庆成立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同年冬香港沦陷后,曾两次被日本侵略者拘捕入狱,在严刑拷打面前始终坚贞不屈。

抗日战争胜利后,兼任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主任委员和反战大同盟常委,积极参加和平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方针,是南方民主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47 年2 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他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4月被推为设在香港的民盟南方总支部主任委员。

1948 年5 月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与各党派负责人联名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 五一” 号召,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和组织联合政府。12月到达东北解放区。

1949年9月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治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国民主同盟( 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中央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1951 年11月在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次全国干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人物逝世

1956 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