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府

更新时间:2024-04-14 22:33

兴中府为辽朝六大蕃府之一、辽西路治所,隶属中京道南面大蕃府官制(南面官)。兴中府地处辽西大凌河中上游河谷最宽阔处,属辽中京地区腹地,是南面官中仅有的两个大蕃府之一,是辽代大凌河流域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

历史沿革

辽史·地理志·中京道》载:“兴中府。本霸州彰武军。节度(即节度州)。”重熙十年(1041年),辽兴宗耶律宗真依托旧有霸州(今朝阳建制,升级设立兴中府,府治即唐代营州柳城,也就是前燕慕容皝所筑之龙城

先秦时期:古孤竹国。战国时期为燕国辽西郡酉城都”,即汉代柳城前身。

汉朝时期:汉柳城县地。柳城遗址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郊。

十六国时期:前燕慕容皝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遂迁都,号曰和龙宫后燕慕容垂复居此,后为冯跋北燕文成帝)所灭。三燕龙城遗址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老城区,慕容皝建城后,城址历代沿用,即兴中府前身。

北魏时期:北魏设营州,治龙城县。(《辽史》记:元取为辽西郡。)

隋朝时期:隋朝平高保宁,置营州。炀帝废州置柳城郡

唐朝时期:唐朝武德初年改为营州总管府,后设都督府。武则天万岁通天中,陷契丹李万荣(即孙万荣营州之乱)。 神龙初年,移府幽州开元四年,复治柳城。八年,西徙渔阳。十年,还柳城。后为奚人所据。

辽朝时期:辽太祖奚人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古(《辽史》误作“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设节度使。

辽圣宗统和中,制置建、霸、宜、锦、白川等五州(即设立“五州制置使司”)。统和二十七年废“霸州处置使司”。(《辽史》记:寻落制置。)隶积庆宫。后属兴圣宫

辽兴宗重熙十年,升为兴中府。有大华山、小华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辽世宗)刻石在焉、驻龙峪、神射泉、小灵河(今小凌河)。统州二、县四。

金朝时期:沿袭辽代,仍设兴中府,隶属北京路。辖四县三镇。

元朝时期:至元二年降兴中府置兴中州,后复为府,至元七年再降为州。隶属大宁路

行政区划

辽代区划

据《辽史·地理志·中京道》记载,兴中府直辖四个县,以及两个下等刺史州。

此外,辽代建州地区出土的“兴中府绫锦印”证明,兴中府除了直辖二州四县外,对《辽史》中提到的建、霸、宜、锦、白川等五个节度州区域也具有一定的管辖权。

县级政区:

兴中县。本柳城县地,太祖掠汉民居此,建霸城县重熙中置府,更名;

营丘县。析霸城置;

象雷县开泰二年以麦务川置,初隶中京,后属;

闾山县。本且虑县,开泰二年以罗家军置,隶中京,后属。

州级政区:

安德州。化平军,下,刺史。以霸州安德县置,来属。统县一:安德县。统和八年析霸城东南龙山徒河境户置。初隶乾州,更属霸州,置州来属。(现存安德州城址,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境内。)

黔州。阜昌军,下,刺史。本汉辽西郡地。太祖平渤海,以所俘户居之,隶黑水河提辖司。安帝置州,析宜、霸二州汉户益之。初隶永兴宫,更隶中京,后置府,来属。统县一:盛吉县。太祖平渤海,俘兴州盛吉县民来居,因置县。

金代区划

金史·地理志·北京路》记载:“兴中府,散,下。本唐营州城,辽太祖迁汉民以实之,曰霸州彰武军,重熙十一年升为府,更今名,金因之。户四万九百二十七。县四、镇三。”

兴中府直辖四县三镇。辖区范围在不同时期有区别。另据《金史》记载,兴中府有支郡建州锦州(后直接隶属北京路)。

县级政区:

兴中。本汉柳城地。南有凌河。镇一:黔城。

永德。辽安德州化平军安德县,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凌河。镇一:阜安。

兴城。辽严州保肃军县故名,皇统三年废州隶锦州。有桃花岛

宜民。辽川州长宁军,会同中尝名白川州天禄五年去“白”字,国初因之,与同昌县皆隶焉。大定六年降为宜民县,隶懿州。承安二年复置川州,改徽川寨为徽川县,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罢州及徽川县求属。镇一:咸康,辽县也,国初废为镇。

另据《大元一统志》补充:洪宁县。辽营邱县更名。

州级政区:

建州(兴中府支郡)。下,保靖军刺史。辽初名军曰武宁,后更,金因之。户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县一:永霸。本唐昌黎县地。

锦州。下,临海军节度使。旧隶兴中府,后来属(后期直接隶属北京路)。户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三。县三:永乐。本慕容皝之西乐县地;安昌;神水。辽开泰二年置,皇统三年废为镇,大定二十九年复升为县。有土河。

职官设置

辽代职官

辽史·百官志·南面大蕃府官》所载兴中府以及兴中府学职官如下:

兴中府:

知兴中府事——咸雍元年见知兴中府事杨绩;(为兴中府长官。金代称兴中府尹。)

同知兴中府事;(为兴中府副长官。)

兴中府判官

兴中府学:

博士;(为府学学官。辽朝在兴中府设立官学,教授《五经传疏。)

助教

另据《辽史·百官志·南面方州官》所载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职官如下:

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

节度使;(霸州升兴中府后,或保留军名,辽史仍录兴中府彰武军之号,或由兴中府长官兼任其职。)

节度副使

同知节度使事;

行军司马

军事判官;

掌书记;(刘伸,重熙五年为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

衙官

金代职官

《金史·百官志·诸府》所载诸府(谓非兼总管府事者,兴中府即是诸府之一)职官如下:

尹一员,正三品。(即兴中府尹,为兴中府长官。)

同知一员,正四品。

少尹一员,正五品。

府判一员,从六品。掌纪纲众务,分判吏、户、礼案事,专掌通检推排簿籍。

推官一员,正七品。掌同府判兵、刑、工案事。

府教授一员。

知法一员。

司吏。女直皆三人。汉人,若管十六万户四十人;十四万以上三十八人;十二万以上三十五人;十万以上三十二人;七万以上三十人;五万以上二十五人;三万户以上二十人;不及三万户十七人。(金代兴中府户四万九百二十七,可知应设司吏二十人。)

译人一人。

通事一人。

抄事一人。

公使七十人。

历任官员

见于《辽史》、《金史》、《元史》等文献记载的历任兴中府重要官员如表所示:

历史文化

文物遗存

兴中府时期文物现存辽大康二年修建的朝阳南塔、辽重熙十三年重修的朝阳北塔、金大定七年镌刻的三学寺碑府尹高思廉立)、辽兴中府绫锦印、金兴中府治中印、金末兴中总管都元帅府印等。

2003年,辽宁省朝阳市政府对朝阳市老城区内的北大街及周边地区进行拆迁改造,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改造工程,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共发掘11个地点,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揭露出多处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重要遗迹。

其中3号地点,即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的发掘,是本次考古工作最大的收获之一。该处城门遗址历经前燕后燕北魏,五个时期建设,其中第五期门址为辽代门址,对应历史记载,确认为辽代兴中府时期城门遗迹。

该处辽代门址叠压在唐代门址之上,其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旧,但范围有所缩小。门墩底部东西长约32米,南北宽20.5米。门墩外围均用砖石包砌。门道宽5米,长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铺砌,两壁包镶木板,其下置础石,上承木柱,门道内堆积了大量的被烧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红烧土块等,表明此建筑最终毁于一场大火。推测该城门自辽代改建之后沿用至,废弃之后没有再重建。

1988年,朝阳市文物部门在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征集到一方官印。据朝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此印为当地农民垦种时挖出。该印为铜质,略呈长方形。印面阳刻篆书“兴中府绫锦印”两行六字,印文刻得较深。印背面无款记,背中央有一方柱状执柄,柄顶部凿刻一“上”字,以示使用时盖印的正确方向。印文系铸成,制作较粗,不工整。“兴中府绫锦印”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兴中府绫锦印”证明,辽朝曾在兴中府地区设有绫锦机构,管理当地丝织生产。而发现“兴中府绫锦印”的朝阳县木头城子镇,正是兴中府管辖下的建州州治所在地。

兴中府绫锦印”同时印证了史籍里描述的兴中府地区较为发达的纺织经济。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西的大小凌河流域“地宜桑柘,民知织纴之利,岁奉中国布帛,多出白川州税户所输”。所产的丝绸非常精美,有朝霞锦、云霞锦、匹缎、细棉、绮罗绫等十大类近百个品种,被辽朝充作贵重礼品赠给宋朝或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国家。连宋朝商人都大量采购辽朝出产的罗,称之为“番罗”,在宋朝境内被当成奇货。这使得辽代通往西方的交通路线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原丝绸之路”。

历史文献

兴中府某氏见山楼》,元代,赵孟頫作。

兴中府尹银青改建三学寺其供给道粮千人邑碑铭并序》,金代,韩长嗣撰。镌刻于三学寺碑

大辽兴中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碑铭并序》,辽代,新授尚书都官员外郎辽西路钱帛判官张嗣初撰。

大辽兴中府安德州创建灵岩寺碑铭并序》,辽代,朝议大夫守殿中少监安德州军州事上骑都尉漆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耶律劭撰。

《南赡部州大契丹国兴中府东北甘草埚建塔葬定光佛舍利记》,辽代。

著名人物

姚景行:辽朝兴中府兴中县人,重熙五年进士。辽道宗时,出任知兴中府、北府宰相。去世后追封柳城郡王,谥号文宪。

孙德渊:金朝兴中府人,大定十六年进士。累迁工部尚书御史中丞,致仕。贞祐二年去世。

石天应:金末元初兴中府豪强,兴中府永德县人。木华黎南下攻金,石天应率众迎降,授兴中府尹。从南征,命镇守燕京。1221年,随木华黎攻陕西,升陕西河东路行台兵马都元帅。次年,与金军作战,阵亡。

历史意义

兴中府是在辽朝迁都中京之后设置的地方府一级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类似如今的直辖市。辽代除五京所在地,地方行政区很少设府,兴中府是在南面官中除京府外仅有的三个府之一。

兴中府的设立,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加强辽中京的统治中心地位,保障首都的经济供应。兴中府这一命名也寓含了辽国统治者意图发展中京地区的用心。兴中府的设置是辽王朝一次重要的地方政权机构改革,它集中体现了辽地方政权建设与制度改革一些重要变化与特点。采用南面官制,强调地方特色。设置绫锦机构,发挥地方经济优势。辽朝地方政权建设的不断变革,反映了辽朝统治者治国思想与观念的转变。

地理信息

坐标点说明:兴中府坐标点选取为朝阳北塔朝阳北塔属兴中府城内中心区建筑,辽重熙十三年重修。朝阳北塔塔基下是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时期皇宫——“和龙宫”宫殿基址。自前燕慕容皝建城以来,城址历代沿用,中心区域大致未变。故选取朝阳北塔作为兴中府城坐标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