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纲

更新时间:2024-05-31 14:19

何可纲(?—1631年),字承渠,辽东人,明末将领。天启六年宁远大捷,因功进都司佥书,岁省饷百二十万有奇,袁崇焕称他:“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请加都督佥事,仍典臣中军。”崇祯四年(1631年),被困大凌河,祖大寿欲降,可纲不从,大寿执之,于后金诸将前杀之。可纲不变色,不出言,含笑而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何可纲,辽东人,曾中武举。后金兴起之前,何可纲就已经料到。等到后金攻明,何可纲又屡次献计,却很少被辽东官员采纳。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后金攻广宁,何可纲率家属渡海逃亡山东避难。当时进京参加大计的邵武知县袁崇焕听说他的名声,等到袁崇焕请缨出关时,就将他招来,相谈甚欢,共创“守宁(远)为守(山海)关”之计,从此何可纲成为袁崇焕的左膀右臂,协助其开创关宁锦防线

屡建功劳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攻宁远,来势汹汹,时为袁崇焕麾下中军守备的何可纲与副总兵左辅、参将祖大寿力主“塞门死守之议”,袁崇焕采纳其议,取得宁远大捷。何可纲在战斗中主要防城内有变,因功升都司佥书,赏银十两,管辽东巡抚(袁崇焕)中军游击事。五月,实授游击将军。

后何可纲升参将,管宁远副将事。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在辽东巡抚毕自肃的荐举下,何可纲再管辽东巡抚标下中军事务。八月,袁崇焕上任督师,倚重何可纲、赵率教、祖大寿三人,安排何可纲为宁远协将,作为中坚。九月,协助袁崇焕平息宁远兵变,并辅佐袁崇焕更定军制,每年省饷一百二十万余。其军衔累升左军都督府右都督。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后金入塞,何可纲随袁崇焕赴援,激战于北京广渠门下。袁崇焕被捕后,关宁军东奔,何可纲居中调停,促使祖大寿听从调遣。尽管何可纲受到朝中怀疑,但新任督师孙承宗仍委任他自己麾下的中军。

崇祯三年(1630年),为山海副总兵,随祖大寿收复遵永四城,因功加太子太保

壮烈殉国

崇祯四年(1631年),何可纲随祖大寿筑大凌河城。何可纲虽然负责督造,但他本人并不赞成,在答复山海兵备道杨嗣昌的信中有“事必无成,有死而已”之语。果然,大凌河城还没完工,就被后金包围,近三个月后,粮食吃完,城中很多人都想投降,连祖大寿都动摇,与后金所遣明降将姜桂交涉,何可纲举之前后金屠永平城为例,力劝不可投降。但城中饥饿的士兵胁迫诸将投降,十月二十八日,何可纲对祖大寿说:“我两人皆受知阁部(孙承宗),公不出,无以慰阁部,予不死,亦无以慰阁部。公固不当同予死,而予不难同公出。予出而不能同公以有为,不如死,并可以明公之出亦非得已也。”于是给自己写下祭文,又对士兵们说:“死则死耳,奈何出凌河受万世唾!”祖大寿随即命两人将他绑出城外,当着后金诸将的面斩杀,何可纲“颜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随后士兵们争相吃他的肉来填饱肚子。明廷嘉其忠贞,追赠少保。清乾隆年间,褒赠晚明殉节诸臣,何可纲获谥“忠节”。

历史评价

杨嗣昌:窃念管仲不死于子纠,事齐桓为名佐;豫让不死于中行,报智伯驰烈声。可纲前事崇焕,诚有不尽之諐;后死凌城,实有难泯之节。丈夫盖棺论定,志士杀身成仁。如此义烈之臣,海上允称难得,而在辽东颓废之久,尤为难得中之难得也。

周文郁:见其磊落,则孤松奇石,闻其议论,则峡泻河倾心……居恒动止,诚有行不愧影、寝不愧枕者。

轶事典故

预言文龙

袁崇焕与关宁将领商议决定杀掉毛文龙,何可纲分析道:“生文龙,天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认为袁崇焕杀掉毛文龙,明廷及毛文龙党羽不会放过袁崇焕,事后也证明何可纲分析的正确性。

为将清廉

何可纲不仅有“百战百胜之勇”,还以清廉著称。天启二年(1622年),有个何姓武官(指挥)的后代拿着家族证明,请用二金来交换,何可纲拒绝,说:“丈夫当自立功名,何至妄祖他人?”崇祯二年(1629年)冬,有人以重金行贿何可纲,亦被其拒绝。因此何可纲家境贫寒,其子在他死后不得不依外祖父黄惟正及杨嗣昌来度日。

人际关系

史料索引

《明史 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