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

更新时间:2024-05-27 17:17

人民路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条南北主干道,在苏州市中轴线上,北起金砖路织锦路路口,南至南环东路和南环西路路口,全长10.5千米,宽40米。除人民路(竹辉路-平门桥)段为双向4车道,其余路段均为双向6车道。

变迁史

1928年:拓宽香花桥至察院场段,宽7米,碎石路面。

1941年:拓宽至饮马桥,宽9-12米,弹石路面。

1943年:新筑饮马桥至三元坊段。

1951年:三元坊和护龙街被统称为“人民路”,由三元坊延伸至南门新建的人民桥,宽14米,煤屑路面。

1993年:历经42年的拓宽、翻建、改筑,人民路成为宽30-45米的沥青路面。不过,竹辉路至三元坊段、饮马桥至大石头巷段的快车道,为小长条石路面。

2000年:人民路再次实施改造,将剩余的方石路面,改铺成沥青路面。

2003年:人民路又一次综合改造后,新设立了“公交专用车道”。

2016年2月27日-12月31日:借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即将建成之契机,对人民路(平门桥-团结桥)段进行综合提升工程。这是打造城市道路交通中轴线的需要,是展示苏州历史与古城风貌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需要。

风貌变迁史

平门大街(摄于1940年左右):民国16年(1927年)底开辟平门大道,自香花桥至平门。

人民路干将坊口(摄于1960年):位于乐桥北,右侧转角楼有干将坊路牌。

人民路乔司空巷口(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1958年建国十周年前夕,人民路又进行了一次拓宽建设。

人民路怡园门口(摄于1973年):左侧为怡园门前与嘉余坊一带商铺,这段路面于抗战沦陷时拓宽,故沿街建筑为民国时期风貌

人民路饮马桥东侧街景(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

人民路人民桥段景观(摄于20世纪70年代)

人民路上看北寺塔(2003年改造后)

人民路曾用名

人民路自书院巷口北至香花桥段,唐代称“大街”。后因形如卧龙(俗称孔庙为龙头,北寺塔为龙尾),于是定名为“卧龙街”。

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江苏苏州市时,府县百官在此接驾护卫,于是改称为“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更名为“中正路”。苏州民间,则因每日早晨,沿街被排列成行的马桶(便桶)占领,因此谑称为“马桶街”。

由来

北起书院巷口,南至沧浪亭街,以前就叫“三元坊”。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州人为“连中三元”的钱棨建立纪念牌坊,因此有了“三元坊”这个地名、路名。清代,“状元”是苏州特产,一点都不稀奇,为何专门给钱棨建立纪念牌坊?因为——连中三元,也就是连续中“解元”、“会元”、“状元”。钱棨是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者。整个清代只有3人,整个科举历史上只有18人(15位文状元、3位武状元)。

综合提升工程

工程目标

人民路将被打造成“交通轴线、景观大道、文化长廊、时尚窗口”。

道路提升

新市路以北,还是双向4车道,和以前差别不大;新市路以南,改造为双向6车道,在双向4车道的外侧是公交专用车道。

景观提升

除了道路,景观提升也是综改的重要内容。不同路段,将有独特风格的主题。

平门桥—西北街的北寺塔历史文化景观片区,风格特色为“古韵、内敛”;

西北街—干将路的观前商业景观文化片区,风格特色为“精细、典雅”;

干将路—道前街、十梓街的乐桥商务景观文化片区,风格特色为“庄重、亲和”;

道前街、十梓街—竹辉路的文庙沧浪亭综合文化景观片区,风格特色为“宁静、雅致”;

竹辉路—人民桥的南门商业景观片区,风格特色为“时尚、协调”;

人民桥—团结桥的南环综合景观片区,风格特色为“大气、高端”。

小游园改造

平门游园:提升策略重在修复,主要是对人民路边侧铺装进行提升。

乐桥广场:感觉非常大气。休憩与停留空间尽量远离轨交设备,统一设置的栏杆杜绝安全隐患,周围以绿地隔离,用绿化掩映。

图书馆游园:重在恢复场地原有活力,反映出吴地传统德业并重、行知合一的书院文化。

文庙小游园:言子讲学雕塑会保留,并对绿化进行恢复处理。对周边绿地进行修复提升。

范庄前绿地:零星绿地旧貌换新颜。

改造提升结果

1.市政设置建设高标准

整治工程实现了全线雨污水管扩容、市政管线入地、沥青路面改造等,各类市政设施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此次整治,人民路沿线的地下管线全部更新了,容量也考虑了前瞻性。“如果没有什么不可抗力,20年都不用再换了。”曹南平很有信心。地下改造好了,地面的沥青摊铺也全部高标准,行车道首次采用了三层沥青。特别是在公交站台上,首次采用了半柔性沥青,“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车辙、鼓包等现象。”

根据方案,建筑立面整治从传承人民路原有特色景观,协调沿线建筑风貌与古城整体环境角度,按照古韵、商韵、文韵、尚韵进行分段设计。古韵段为平门桥到因果巷,建筑按传统苏式风格整治;商韵段因果巷到乐桥段,建筑风格为现代与传统结合;文韵为乐桥到竹辉路段,挖掘沿线建筑历史文化景观;尚韵为竹辉路到团结桥段,建筑风格以现代为主。通过整治,以往的多层店招、违规占道、流动电子屏、墙面乱张贴等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沿线各商业体面貌一新。沿线居民楼和各企事业单位大楼也均进行了外立面粉刷见新。结合整治还排除了诸多房屋外墙脱落等安全隐患,解决了许多困扰居民的房顶漏水、外墙渗漏、楼道阴暗等民生问题,提升了沿线市民生活品质。

观前、南门两商圈各大商业综合体均对外墙进行了升级改造,配合新建设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了浓厚的商业氛围。结合不久后即将开通运营的4号线,人民路商业将迎来新的里程,成为苏州古城时尚基地。

另外,环境设施和各类市政设施结合苏州古城元素,按照简洁大气的风格,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进行设计。现状古建公交站台予以保留和延续,在果壳箱、交通信号灯、路灯等设施的设计中融入粉墙黛瓦等地域特色、黑白灰的城市颜色特点和现代元素,抽象提炼,力求各类设施设计简约而不简单。

2.信号灯根据车流量自动配时

市政道路设计时,按照林荫大道、便捷交通的原则优化。在古城区平门桥至竹辉路段道路按4车道设计,保留原有四条绿化分隔带,延续古城风貌;竹辉路到团结桥段按6车道设计,加强道路通行能力;同时,公交专用道设置以及出城进城车道非对称设计和防穿越护栏等设施将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合理控制车速,提升古城中心区域疏散能力。

“升级了的沿线信号控制、诱导发布、违停抓拍等系统,信号灯可根据车流量自动配时,有利于提高路口高效性和安全性。”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后人民路的红绿灯都没有读秒器了,有车族出行要注意这个变化。同时,整个人民路都采用的是“严进宽出”的方式,即从南门、平门进入都是一车道,而出城都是两车道,这样“进入中心地段缓一点,而出去更通畅一点”。

另外,人民路沿线充分考虑了市民的停车,乐桥提供了200个地下地车位,物美后面也设置了200个立体车位,原市实小、东吴丝织厂等位置都预留了停车位。

3.6个小游园+北寺塔广场,串起古城文化长廊

北寺塔的夜景灯光、香花桥的亭廊水榭、图书馆游园的书香长廊、文庙的红墙绿地等6个小游园和北寺塔广场,充分展现了人民路作为苏州古城文化长廊的历史韵味,也给市民休闲和城市旅游增加更多亮点。在6个小游园中,除乐桥广场外,平门游园、香花桥游园、图书馆游园、文庙广场、人民桥南堍绿地都将在春节前完工。

人民路在设计之初,就要打造成整齐、大气、高端、有特色的林荫大道、景观大道。同时,挖掘沿线人文景观资源,提升人民路的文化气息,打造城市文化长廊。在隔离带的选择上,将保留“法桐-香樟-香樟-法桐”的种植模式,新增“榉树-香樟-香樟-榉树”模式,以香樟为统一元素贯穿人民路,常绿与落叶搭配,兼具冬夏景观,保证林荫大道的景观效果。

从平门桥入城牌坊开始,结合沿线历史建筑整治和绿化小游园建设,人民路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发掘与展示。

4.打造独具代表性的夜间景观灯光

人民路综合整治工程景观灯光亮化方案自2013年开始设计。从“一轴三线八点多片”的空间结构入手,重点打造人民路文化景观轴,强调平门、北寺塔、观前、乐桥、文庙-沧浪亭、南门商圈、南环路、人民桥节点,突出观前街、十全街、桃花坞等传统风貌展示区特色。

在具体设计中,对应古韵(平门桥——因果巷)、商韵(因果巷——乐桥)、文韵(乐桥——竹辉路)、尚韵(竹辉路——南门路),在每个片区有针对性的设计符合区段风格的特色灯光,并分别对应给予合理的照度、色彩、动态控制。北寺塔历史文化片区、文庙-沧浪亭文化片区:照度一般、色彩素雅、静态;观前商业片区、南门商业片区:照度较强、色彩丰富、动态;乐桥商务办公片区、南环路综合片区:照度适中、色彩适度、静态为主的灯光。使用节奏有序、层次丰富、亮度和谐的景观灯光为苏州城市中轴线打造独具代表性的夜间景观灯光。

同时,充分考虑夜间景观灯光的各种因素,遵循“以人为本”、“经济适用”、“低碳环保”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夜间景观灯光对人的影响,尽量做到见光不见灯,不眩目、不扰民;采用高性价比的器材,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利用分路控制,解决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的关系,从而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在保证景观灯光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采用绿色照明器材,如节能灯、各种LED灯具。

地理位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