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更新时间:2024-09-18 01:00

《2001太空漫游》是由Stanley Kubrick Productions、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亚瑟·克拉克、斯坦利·库布里克编剧,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道格拉斯·雷恩主演的科幻片,于1968年4月2日在华盛顿首映,同年5月12日在英国上映。

剧情简介

一群草食人猿正在广袤无际的非洲沙漠中觅食,当他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们欢呼雀跃起来,在巨石的指引下,他们学会将骨头当作工具和武器,开始猎食动物,并收复了同类抢占的失地,随着他们的首领将骨头抛向空中,画面切换至数百万年后的未来。

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威廉姆·西尔维斯特饰)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月球上的不明物体,那是一块被埋藏了数百万年的黑色石板,与远古时期人猿们发现的石板相仿。在弗洛伊德等人进行实地考察时,太阳升至石板上空,石板随即发出了刺耳的无线电信号。18个月后,“发现一号”太空船向木星进发,除了飞行员大卫·鲍曼(凯尔·杜拉饰)和弗朗西斯·普尔(加里·洛克伍德饰)之外,飞船上还有三名处在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和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整个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飞行途中,哈尔突然向鲍曼报告控制通讯装置的某个零件将在72小时内发生故障,可经过检测之后,鲍曼和普尔发现哈尔所说的故障零件一切正常,他们与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得出了哈尔作出错误预测的结论,两人震惊不已,因为哈尔9000型电脑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鲍曼和普尔开始质问哈尔,而哈尔建议将零件放回原处以观后效。为了避免让哈尔偷听到谈话内容,鲍曼和普尔躲进太空舱中交谈,普尔坦言感觉不妙,认为如果一旦证实哈尔出错,就必须将其关闭。两人万没想到,虽然哈尔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却可以透过窗口读取唇语。哈尔决定先发制人,他用太空舱撞断了正在更换零件的普尔的氧气管,令其漂浮在太空中。鲍曼出舱营救,而冬眠的三位科学家随即因电脑失灵而悉数丧生。哈尔拒绝为返回的鲍曼打开舱门,万般无奈之下,鲍曼冒着患上减压病的危险通过紧急密封舱进入飞船,直奔哈尔的逻辑记忆中枢,当哈尔被彻底关闭时,鲍曼发现飞船已经飞抵木星。

鲍曼乘太空舱驶离飞船,在木星轨道上发现了又一块黑色石板,接近石板的鲍曼突然高速穿过一条五彩斑斓的隧道,最终置身于一间风格古朴华丽的卧室。鲍曼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际,第四块石板出现在床边,石板将他变成透明光团中的胎儿——星孩,星孩凝视着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原声简介

该片的原声使用了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如在壮观的太空站会合点与月球降落过程中使用的哈恰图良(芭蕾舞剧“盖亚妮”)、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华尔兹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和作为开场乐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相关曲目

(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在完成《奇爱博士》之后,斯坦利·库布里克对外太空生命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决定拍摄一部意味深长的科幻片。在哥伦比亚公司职员罗杰·卡拉斯(Roger Caras)的建议下,库布里克找到亚瑟·克拉克联手创作剧本。在酝酿初期,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将该片戏称为“太阳系开拓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与1962年史诗片《西部开拓史》的片名如出一辙,而且打算和该片一样也分章节拍摄。经过反复斟酌,克拉克决定改编自己在195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哨兵》(The Sentinel),以此作为影片故事的起点。另外,库布里克和克拉克曾想先完成不受剧本局限的小说,然后再加以改编,不过在实际运作中,剧本需要与小说同步完成,最终,小说在影片上映后不久出版,而作者署名只有亚瑟·克拉克。

库布里克和克拉克曾向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请教怎样才能最好的描绘外星人,库布里克出于方便起见希望由演员扮演外星人,可萨根认为外星人与地球人毫无相似之处,如果打造出类人外星人,那么影片的基本要素就已经失实了,他建议影片在情节中暗示出地外文明,而不是去清晰描绘。萨根后来出席了首映式,他非常欣喜的看到自己对影片有所帮助,他说有很多苏联科学家都认为《2001太空漫游》是他们看过最棒的美国片。

1965年2月22日,米高梅公司宣称正在筹备库布里克的科幻新片,片名暂定为“Journey Beyond the Stars”。后来接受采访时,库布里克将影片比作一次“太空漫游”。4月,影片正式定名为“2001太空漫游”。克拉克曾出版了《The Lost Worlds of 2001》一书,书中讲述了《2001太空漫游》的幕后故事,透露在1965年初敲定影片投资方时,他和库布里克仍没确定鲍曼在穿越“星际之门”之后的故事情节。按照最初的情节设计,太空船的宇航员们将全部幸存下来,1965年10月3日,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决定让鲍曼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并回归至婴儿期。另外,电脑哈尔的原名为“雅典娜”,具有女性声音和面貌。有传言称,哈尔名字“HAL”中每个字母都在IBM之前是一种刻意设计,但克拉克坦言HAL其实是“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或“Heuristic ALgorithmic computer”的缩写。

拍摄过程

影片于1965年12月29日在英国谢伯顿制片厂开拍,制片方之所以会选择那里,是因为该制片厂可以容纳和拍摄月球上第谷环形山的挖掘场景(尺寸为60‘x 120’x 60‘)。从1966年开始,剧组转道位于博海姆伍德的米高梅英国制片厂,以便拍摄大规模的特效场景。

制片方本打算像《西部开拓史》一样用三个银幕宽度的新艺拉玛系统拍摄该片,但摄影效果总监道格拉斯·特鲁姆布认为影片画面会因此变形,于是改用Super Panavision 70摄影机拍摄。库布里克于1968年3月开始剪辑,影片最初的拍摄预算为600万美元,但最终超支450万,而且拍摄周期也延误了16个月。

服装/化妆/道具

影片中的飞船模型制作是一项工程巨大的工作,所以基本上都交给了外包专业公司去完成。  

第一个要做的模型是月球巴士(类似于盒子的飞行器),影片中它载着乘客穿过月球平原飞向目的地。模型由玻璃纤维制成,大概有两英尺长。但是为了表现更多的细节,制作者们又往上粘贴了很多塑料的元件,甚至是乒乓球和栅栏碎片。用他们的话来说各种各样的垃圾,能用的都上了。  

下一个模型是直径两英尺的白羊座号登陆舱。相对于上面的月球巴士来说难度大多了,因为这个登陆舱有一些可以活动的部件,比如自动展开的登陆支架,为此他们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这个巨大的空间站,外观呈环状,并且缓缓自转。制作者们做了一个八英尺的模型,原材料中有玻璃纤维、铜甚至钢。在环形的船体上,还有非常多的窗口透出内部的灯光。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他们在模型内部放置了很多电灯,以至于不得不做了些散热口和冷却管以防止模型温度过高而融化。  

最后要做的也是最麻烦的模型——发现号,这艘庞大的飞船在影片后半部中带着宇航员飞向木星。光是设计图纸就已经让人到了抓狂的地步,可见其复杂的程度绝非一般。最后的模型尺寸达到了五十四英尺,他们甚至组织两三队人马专门负责对模型表面进行细节加工,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刚刚上手的学员。而另一个十五英尺的稍小的发现号模型也被同时制作出来,目的是为了满足长镜头的需要。因为如果要想为这个巨大的飞船模型拍个全景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做一个尺寸小一点儿的模型。

影片开场的原始人带着猿的特征,拍摄要求很高的化妆技巧。这在当时没有什么先例,虽然最后的效果看起来不是很完美,但于那时的技术而言确实非常的不容易。起先按照库布里克的想法,这些原始人应当类似于一万年前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尼安德特人。但是问题在于尼安德特人身上虽然仍有体毛,但已经非常稀疏,如果要演员裸体出镜显然非常的尴尬。所以最后人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原始人更像猿而不是人,浑身覆盖着密密的毛发。但即便这样,这些毛发的制作也还让制作者大伤了一番脑筋。最后,化妆师弗里邦设计了一套用羊毛制成的内衣,即柔软又贴身。然后要做的就是将毛发像做假发那样一根根扎上去。当然设计方案出来后,大批量的工作就交由别人来做了。他为每一个扮演原始人的演员都定做了内衣,然后请来了专门做假发的老手。但是当他们得知要做的工作的时候,都感觉这个主意实在太疯狂并大呼不可能,于是弗里邦告诉他们他自己已经这样做了一件,这让他们惊讶不已。

特效制作

由于影片摄影指导杰弗里·安斯沃思不愿使用复杂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画面全部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因为当时广泛采用的静态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动态画面无法打造出库布里克想要的真实效果,所以该片开创了前投影视觉特效技术,片中人猿学用工具场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场景都是这种特效技术的杰作。在本片问世后,这项技术开始普遍应用,直到90年代才逐渐被绿屏系统取代。

前投影技术需要使用一部单独的投影机,并在摄影机前方45度放置一面单面镜,与摄影机呈90度角的投影机将背景画面投向单面镜,单面镜再将影像反射给演员和由回射反射材料制成的背景幕,摄影机于是将演员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并纳入镜中,在这过程中,演员不会受到影响,因为镜面反射的光线很弱,远远暗于现场光线,而与此同时,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画面又能清晰显现在摄影机中。为拍摄出辽阔的非洲画面,影片剧组需要高达40英尺的背景幕,这种尺寸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当然需要规格最大的投影机,可当时现有的大型投影机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画面颗粒感过重,于是剧组和米高梅的特效总监汤姆·霍华德(Tom Howard)联手设计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灯的投影机。

片中太空之旅的画面也都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发现一号”太空船模型沿着一条轨道移动,并与摄影机相连,在拍摄第一遍时,模型处在黑暗之中以掩盖星空,之后模型和胶片都回到起点,在有光线的条件下拍摄第二遍,第三遍时,动态影像被投射在模型窗口上,从而显现出飞船内部画面。飞船内部有一台用于产生人工重力的巨型离心机,这台机器足有30吨重,由Vickers-Armstrong Engineering Group建造,耗资高达75万美元。在以往的科幻片中,太空中的漂浮效果和飞船内的失重效果是最让剧组技师头疼的难题,不过该片剧组灵机一动,想到把演员悬吊在天花板上,将摄影机置于宇航员脚下垂直仰拍,这样既可以隐藏吊线,又能打造出非常真实可信的漂浮场景。

幕后花絮

相关公司

(参考资料)

发行信息

上映信息

(参考资料)

票房信息

截止2024年,该片北美票房达六千零四十万美元,全球票房约六千六百七十万美元。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史诗般恢宏壮丽的电影,但它不像一般的史诗片如《宾虚》《阿拉伯的劳伦斯》《英国病人》等那样,撷取某一重要时代断层,通过战争与爱情来重现当时的历史画卷;该片讨论的主题远远大于前者:它横亘了人类进化的历史,关注生命的起源与归宿,对其进行哲学探讨,同时,伴随着无比壮观的宇宙太空景象。一般人很难一次就看懂这部片,也有人在看了第一眼后就打算终生不再看它,它的深奥和晦涩令人望而却步。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从来都不是轻松愉快的,但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他的电影具有强大的灵魂力量和丰富的内涵,足以愉悦那些爱探索的心。电影的开始就是长达三分钟的一片漆黑,伴随着李格替的安魂弥撒曲,这音乐带有一种奇异的恐怖感和玄秘感,似乎在那深黑的无限空间中正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事,而人们却无法探知。这是导演对宇宙诞生之前、或者是人类文明前夜的混沌未知状态一个比喻,这奇特的开头却使许多观众怀疑影碟出了问题,几乎失去耐心,直到,第一个镜头出现。《2001太空漫游》中没有政治、生活因素,但它探讨的主题是无可比拟的:人类生命的意义、文明发展的开始与尽头、人类面对宇宙和死亡时那永恒的绝望等等,绚烂的太空景象并非用来眩目、而是从人类诞生并生存期间的宇宙入手,引入各种深邃的思考。要寻找一个答案是不可能的,连原著作者都说,他也不能确定地了解库布里克的结尾是什么意思。这部影片更适合纯粹地感受和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每个答案都无法超越宇宙生命之源的答案。(《电影文学》评)

该片以近二小时半的篇幅,描绘了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人类将面对不可思议之事。该片广集特殊摄影技巧与精准画面感拍摄而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的畅想。(大公网 评)

科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幻想科学的发展,而实际上,或者说真正伟大的科幻,是预言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2001太空漫游》正是这样一部电影。(《新快报》评)

自1968年问世以来,《2001太空漫游》从未丢失其“最佳科幻电影”的桂冠。这部漫长晦涩甚至有些枯燥,但同时又极其璀璨震撼的电影,其实已经脱离科幻电影的范畴,成为探索生命与宇宙的经典之作。看《2001太空漫游》是需要耐心和宽容的。冷寂的时候,全片对白少于40分钟且大都无情感且缺乏叙事主旨,大量古典音乐作配乐,以冷酷的环境音乐填补声音和情感上的空白;狂乱的时候,那段十来分钟的坠入星际门之后的景象,瑰丽的光影剧烈交织,宇宙因异常的光线和诡异的色彩而变得扭曲和疯狂。(《东方早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